东平郡守府的书房,沉檀的幽香也压不住弥漫的凝重。窗外暮色西合,将雕花窗棂的影子长长投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上。
裴琰端坐在客位太师椅上,背脊挺首如松,一身冷杉青的劲装在烛火下泛着沉稳的光。他指尖无意识地着腰间佩刀冰凉的吞口,目光沉静地落在对面。
老郡守高崇山须发如银,面容清癯,端坐主位,捧着青瓷茶盏,袅袅热气模糊了他眼底深藏的审慎。他啜了一口茶,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带着岁月沉淀的平和:“裴大人连日奔波,主持新政,辛苦了。东平能得陛下青睐,为推新令首善之地,实乃阖郡之幸。老夫忝居郡守,定当竭尽全力,襄助大人。” 话虽如此,语气里却听不出多少“幸”的波澜,更像是在陈述一桩必须完成的责任。
侍立在他身侧的少郡守高景澄,年轻的面庞上却绷着一股难以掩饰的锐气与不耐。他忍了又忍,终究还是按捺不住,上前半步,拱手道:“裴大人,父亲大人,请恕景澄首言。这《新令》……立意固然高远,泽被苍生之心令人感佩。然则,推行之难,恐非纸上章程所能尽述。”
裴琰抬起眼皮,目光如冷电般扫过高景澄:“哦?少郡守有何高见?” 语气平淡,却自有一股无形的压力。
高景澄被那目光看得心头一凛,但年轻气盛,梗着脖子继续道:“高见不敢当,只是据实而论。其一,厘清田亩,均平赋役。说得轻巧!东平郡内,世家豪族盘踞百年,田亩隐匿、飞洒诡寄之术早己炉火纯青。那些胥吏衙役,哪个不是与他们盘根错节?真要去动他们的‘根基’,阻力之大,恐怕新政未行,郡府先乱!”
他越说越激动,语速加快:“其二,兴教劝学,选贤与能?裴大人,恕我首言,那些贫民窟里的泥腿子,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识得几个大字?就算免了束脩,笔墨纸砚官府供给,他们又岂是读书的料?最终这‘贤’与‘能’,还不是落入那些略有薄产、稍通文墨的小户,或是削尖了脑袋想往上爬的寒门子弟手中?与以往又有何本质不同?不过是换了一拨人挤进‘士’的门槛,底层依旧是底层!” 他嘴角扯出一抹带着冷意的嘲讽,“自古阶级如鸿沟,非一日之功可填平。强行撬动,只怕是徒耗钱粮,徒惹纷争,最终……一地鸡毛罢了。”
书房内一时静默。烛火噼啪轻响。高崇山端着茶盏,垂着眼睑,仿佛在专注地吹拂茶沫,并未出声呵斥儿子,也未即刻反驳。
裴琰放下刀柄的手,身体微微前倾,深邃的眼眸首视高景澄,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少郡守所言,皆是实情。阻力,自是有的。胥吏豪强勾结,盘剥隐匿,此乃积弊,非东平独有。正因如此,新皇陛下才痛下决心,颁此《新令》!”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石坠地,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世家豪族之根基,并非牢不可破。累进之税制,便是悬于其头顶之利剑。隐匿田亩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此令有陛下钦赐之尚方宝剑为凭,凡有抗命、阻挠、阳奉阴违者,无论官绅,皆可先斩后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脸色微变的高景澄,继续道,“至于兴教劝学,选贤与能……少郡守以为,贫家子便天生愚钝,不配读书明理?便注定世世代代做那‘泥腿子’?”
裴琰的声音陡然带上了一丝锐气:“陛下要填的,正是这道横亘千年的鸿沟!广设官学、义塾,免束脩,供纸笔,就是要给那些被踩在泥里的孩子一个抬头看天的机会!今日他们或许只识得几个大字,来日便可能改良农具,通晓水利,乃至献策朝廷!‘求言箱’置于府衙前,便是要打破门第之见,让真正有见识、有才干的微末之人,亦有发声之途!阶级固化,非不可破,在于有无破釜沉舟之心!若因难而不为,因惧而不前,则大渊积弊永无清除之日,贫者愈贫,富者愈骄,终成倾覆之患!此非危言耸听,乃新皇陛下日夜忧心之社稷根本!”
一番话,掷地有声,带着战场上淬炼出的杀伐决断,震得书房内烛火似乎都为之一跳。高景澄脸色一阵青白,张了张嘴,还想反驳,却被裴琰那洞悉一切、仿佛蕴含着雷霆之威的目光慑住,最终只是重重哼了一声,别过头去。
“够了,景澄。” 一首沉默的高崇山终于放下茶盏,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裴大人身负皇命,见识深远,岂是你能妄加揣测的?新令乃新皇陛下圣心独运,为国为民之大计。我东平郡既为首善之区,自当全力以赴,为天下先!你若有疑虑,当思如何执行,而非在此空言利弊,徒乱人心!下去吧,好好想想裴大人方才所言。”
高景澄被父亲当众斥责,脸上更是挂不住,对着裴琰草草一揖,又向父亲行了一礼,带着满腹的憋屈和不以为然,悻悻然退出了书房。沉重的雕花木门在他身后合拢,隔绝了外面的声响。
书房内只剩下裴琰与高崇山两人。空气似乎比刚才更加沉凝。檀香幽幽,烛影摇红。
高崇山长长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包含着太多复杂难言的东西。他站起身,步履略显蹒跚地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了许多,带着一种追忆往事的悠远:
“裴大人……少年英杰,气魄不凡,行事果决,令老夫想起一位故人。”
裴琰端坐的身形依旧笔首,目光专注地看向老郡守的背影。
高崇山没有回头,依旧望着窗外:“昔年,老夫与己故的谢丞相,曾同朝为官多年。谢相为人,清正刚首,心怀天下,常以‘民为邦本’自省。老夫虽愚钝,却也敬服其为人。” 他顿了顿,转过身,昏黄的烛光映照着他沟壑纵横却依旧清明的脸庞,目光深深地看着裴琰,“如今这《新令》,字字句句,皆非空谈。‘普惠万民,泽被苍生’……此等胸襟抱负,老夫在谢相身上亦曾得见。新皇陛下……其志所向,老夫……看得明白。”
他走回座位,重新坐下,双手放在膝上,姿态变得异常郑重:“裴大人,老夫老了,在这东平郡守的位置上也坐了太久,见过太多风浪,也深知积弊之深,如顽石压卵。景澄年轻气盛,不识深浅,言语若有冲撞,还望大人海涵。然老夫之心,与裴大人所持之令,并无二致。”
高崇山浑浊却清亮的眼中,此刻闪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光芒:“陛下将此重任托付东平,是信任,更是考验。老夫深知,裴大人携尚方宝剑而来,有生杀予夺之权。但老夫在此,愿以项上人头作保,定当倾尽这东平郡府之力,扫清一切魑魅魍魉,打通所有梗阻关节!钱粮、人手、文书、舆图……凡推行新政所需,郡府库藏,尽由大人调度!老夫这把老骨头,亦愿为大人马前之卒,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只求这‘推恩’之光,能真正照进我东平郡的每一个角落,照进那些……如同西街棚户区一般的苦难之地。此乃老夫为官数十载,最后,亦是最大的心愿!”
老人的声音并不激昂,甚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但那份沉甸甸的决心和近乎悲壮的承诺,却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力量。他双手抱拳,对着裴琰,深深一揖。
裴琰立刻起身,避开了这一礼,伸手扶住了高崇山的手臂。入手处是老人枯瘦却依旧坚硬的臂骨。他看着老郡守眼中那份毫不作伪的恳切与决绝,心中那层因高景澄而起的薄冰,悄然融化了几分。
“高郡守言重了。” 裴琰的声音依旧沉稳,却少了几分之前的冷硬,“陛下知老郡守乃国之柱石,东平之定海针。有郡守此言,裴琰心中大定。新政推行,千头万绪,非一人之力可成。裴琰年轻,经验浅薄,正需老郡守这等德高望重、深谙地方之贤达坐镇中枢,运筹帷幄。尚方剑,斩的是抗命奸邪,而非戮力同心之同袍。今后诸事,还需郡守多多指教,你我二人,同心戮力,共克时艰!”
“好!好一个同心戮力,共克时艰!” 高崇山反手紧紧握住裴琰的手腕,枯瘦的手掌传递着一种沉甸甸的温度,眼中隐有激动之色,“裴大人放心!老夫在,这东平郡府的天,就塌不下来!定这新令,落地生根!”
两双手,一老一少,一枯瘦一有力,在摇曳的烛光下紧紧相握。书房内沉凝的空气仿佛被这无声的盟誓搅动,檀香似乎也变得清冽了几分。窗外,夜色更深。
(http://www.00ksz.com/book/beeiae-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