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芳觉得自己都决心去死了,还治什么病。辛启月看出她的心思,两人回屋后,力劝她先去省医院治病。
死志起,大都是热血上头、冲冠一怒,瞿芳显然不是处心积虑琢磨过,或是漫长日子里考量过,
不过是行到水穷处,觉得无路可走了,被渣夫恶女气得怒火升腾,那份屈辱不平得不到升张,只能做最后一搏。
但人生总有许多路可走,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去就医治病,人的精神情绪被错开,缓过一阵就能好很多。
以辛启月过来人的经历看,缓过来之后能好好聊聊,现在聊了也大都听不进去。
“瞿芳,你不是一首这么胖吧?我听村里人说你年轻时可好看了。”
辛启月这话有一半是骗人的,就几天时间,她没听村里人说过这个。
另一半也是自己的揣度,瞿芳的眉眼五官很好,皮肤也不错,是人胖胶原蛋白丰富么?但长年劳作晒得黑。
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瞿芳两条都不占优势,乍一看无论如何与好看不沾边。
可眉眼五官在这摆着,年轻时应该是好看的。
瞿芳脸上第一次显出局促,点了点头:“不然那会子的田大龙也不会一天到晚地跟在我后头,我爹去世得早没儿子,农村里,孤女寡母还有爷奶,日子不好过,我娘有天早上出门就再也没回来。
人人都说她跟人跑了,我不信他们说的,就天天去村口,一坐坐一天,等我娘。
后来我长大了,就为我爷奶撑起这个家,我农活干得好,人长得还行,就是人人都知道我脾气大,是个泼辣不让人的。
我家这样的情况,又穷又弱,田大龙非我不娶,大概就是图我年轻时的样子还行吧。”
辛启月笑了:“你要是治好了,停了激素药,好好捯饬一下头发和衣服,再回到村子里,那就是故人来!”
这两句话说得瞿芳愣神。
辛启月又说:“你说这个新结识的机缘是不是老天爷在帮你?
以前我看过一个短笑话。说是有位老太太一辈子吃斋念佛,笃信神明。后来她的家乡发大水了,全家撤离的时候,她不肯走,说佛祖会来救她的。
后来几次有路过的小船,见到被淹了一层的房屋里还有一位老人,要接她上船走,她不走,说佛祖会来救她。
再后来二层的小楼也淹了,她在屋顶上坐着,有救援队开着汽船来救她,她还是不肯走,说她有佛祖保佑。
后来这位老人家死了,对佛祖抱怨说我一辈子笃信您,是您最忠实的信徒,为什么您见死不救?
佛祖却无奈的说,你还想让我做什么呢?我派去了西艘小船三只快艇。”
瞿芳听了微笑起来。
辛启月趁机说:“你看,就这么巧,那年轻人的父亲是省医院的医生,老天爷心疼你,让你走治病这条路呢。”
瞿芳被说得动了心,辛启月又补了一句:“要我说,人要是想死,什么时候都能寻死,但若想好好活着,就得抓住机会不是?”
瞿芳听了,先是心动,继而心里咯噔一声,这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应该啊?
但抬头迎上辛启月真诚温暖的目光,又觉得自己就是“作贼心虚”。
瞿芳问:“大妹子,你,我是说如果我去省城治病,你能陪我一起去么?”
辛启月微微皱眉,掩不住心里的焦灼:“不瞒你,或许你也知道,我去你们村和来这里,都是想找我女儿。
我得找到五嫂或她的家人,只有五嫂知道我女儿被卖去了哪里。”
瞿芳听了说:“五嫂家在镇上的房子,我知道在哪。离这儿不远,我去那家卖盖饭的小店之前,刚去过她家。
我跟丢了桑小菊,想去五嫂那问问。
五嫂有时在村里住的日子长,她不回镇上,但她会给她老公、孩子寄信,还托我们村的人去镇上时,给她家捎过东西,腊肉、新米什么的。
村里不少人知道她镇上的家。可我去她那打听桑小菊的事,她只和我打哈哈,要我凡事想开点儿,桑小菊的去处怎么也没和我说。
平日里听她说话,以为她也瞧不上桑小菊,讨厌桑小菊,没成想倒是防着我的,还替她打掩护。
你要去找她,我告诉你怎么走。”
第二天,两个人兵分两路。
辛启月留在镇上,打算和五嫂死磕,一定要找到女儿。
而瞿芳在辛启月的鼓励下,坐上去省城求医的大巴。
………
丁慕冬是在外公外婆发生争吵时,才知母亲辛启月去干啥了。
震惊之下意识到,自己还有一个亲姐姐,上辈子对此竟是一无所知。
辛启月按瞿芳留的地址,找上门去,在楼下摊贩上买水果时,特意攀谈了几句,然后提着这个年代昂贵的几样“进口”水果,叩响了五嫂的家门。
辛启月今日特意打扮了,墨绿色的薄羊毛衫,米色首筒裤,深黑色中高跟皮鞋,背着米色系但颜色略深的挎包,一只手上搭着一件深咖色外套,一只手上提着果篮。
五嫂的儿媳来开门,见这样穿着打扮的辛启月,又见她手中的果篮里全是高档水果,下意识地没听婆婆的嘱咐,把人请进了门。
辛启月听瞿芳说,她去找五嫂时,不但没打听出桑小菊在哪,五嫂反劝瞿芳不要闹了,和她一起回村。
五嫂的意思,男人嘛,偷腥过后,腻歪了这一阵,总要回家的,就凭家里三个儿子,田大龙还能真的抛妻弃子?
如今他正热乎劲,不去触他的霉头也就是了。
然后也不知是真的要走还是想送客,五嫂背了个背包,说自己要回村了,要瞿芳和她一起走:“家里还有你公婆和三个儿子,还有你辛辛苦苦养的鸡喂的猪,那个家你能放下?
和我一起回去吧,日子照过。就算田大龙带着桑小菊上门,也不过吃个饭,他们还能总在家里待着?
你就当他们不存在,由着他们去,过一阵他们自己就散了。你闹天闹地的,他们还越抱越紧了。”
瞿芳听了这番话心里不舒服,和五嫂一起出了她家的门,五嫂往车站方向走,她自己信步进了那家盖浇饭的小店。
辛启月听到这儿心里叹口气,和五嫂就差这么一点儿,不过她丈夫孩子在……
辛启月进了五嫂家,寒暄几句,确定五嫂不在家之后,装成是上门感谢的。
说自己和丈夫没孩子,是辗转托人找到五嫂,订了“货”,才有了儿子,如今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不错。
又表明自己因为有别的事要办途经这里,特意来感谢当年五嫂的“帮忙”。
末了又说:“反正要在这儿停几天,就顺便逛逛。只是我一个外地人,也不知去哪玩儿,去哪儿吃,您可有什么推荐的?”
五嫂的丈夫、儿子、儿媳,还有六岁的孙子,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堆,辛启月听了微笑道:“原来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地方和特色小吃,这样吧,我请你们当向导,吃和玩的花销我包了。”
(http://www.00ksz.com/book/jdgjfd-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