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战火中的革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八章:战火中的革新

 

在李明与林宇一众伙伴齐心协力的奋战下,尤其是刘二不惜英勇牺牲,终于成功攻克了弓弩箭羽毛短缺的难题,箭矢生产自此顺利步入正轨。

八天之前,敌军在围城之战中遭遇挫败,无奈向后撤退五里。自那时起,林宇便全身心投入,一头扎进兵器坊院内的铸铁厂房。先前成功修复的两门铸铁炮,在守城战斗中大放异彩,立下赫赫战功。受此激励,众人争分夺秒,一鼓作气又成功修复了其余六门火炮。如今,每个城门的城楼上都各部署两门火炮,为安澜城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城内也因此重现了些许生机与活力。

此刻,林宇满怀着对增强城防力量的坚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到二代合金大炮的研制工作中。他的脑海里,己然清晰且细致地勾勒出第二代合金铸铁炮的宏伟蓝图。在炼铁坊那略显简陋却充满干劲的休息间里,林宇召集了武器作坊的总管理者王威,以及图纸绘制吏彭修。王威在兵器管理方面经验丰富,行事沉稳干练;彭修不仅对兵器构造有着精湛入微的认知,绘图技能更是娴熟高超,笔下线条仿佛能赋予兵器灵魂。同时到场的,还有炼铁坊管事李师傅,以及王铁锤、李火钳这三位技艺精湛的技术能手。一场关乎安澜城未来命运的关于二代炮的紧急商讨,就在这样充满使命感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林宇深知,制作大炮绝非制造投石机那般简单,其中涉及的工艺与技术极为复杂,必须以万分严谨的态度对待。于是,他将兵器研发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详尽且耐心地传达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林宇率先拿出精心绘制的草图与具体方案,同时,他的思绪不禁飘向历史上拿破仑使用大炮的传奇方式,从中汲取灵感,进而阐述道:“这炮身需适当加长,口径从七寸缩减至六寸,在铸造之时加入百分之二到三的铜,以此增强炮身的柔韧性。炮膛出口处要稍薄,而炮身和后部则需加厚,炮架加高并配上两个大轮子。如此设计,既能在不影响射程的前提下巧妙减轻重量,更能让威力、机动性和有效射程都得到显著提升。另外,在发射方式上,我们可以把底火药与发射弹丸捆绑在一起进行发射,如此一来,便可以大大提高火炮的发射速度,在战场上抢占先机。”

绘图员彭修恭敬地接过草图,目光立刻被上面精细的线条与数据所吸引。他仔细端详许久后,微微皱眉说道:“林大人,依据现有火炮特点提出的此改进方案,确实巧妙,能让火炮在轻巧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只是,以咱们当前现有的炼制工艺,想要达到预期效果,恐怕困难重重。”

王主事听闻,微微皱眉,陷入片刻沉思后缓缓说道:“加入铜的确能极大提升炮身性能,铜的比例理论上也可掌控,然而,这对炼铁温度的精确控制要求极高,稍有偏差,炮身质量便会大打折扣。”

林宇神色凝重,目光坚定且充满期许地看着众人,语气铿锵有力地说道:“我们绝不能仅满足于修复现有铸铁炮,敌军的攻势日益猛烈,如汹涌潮水般步步紧逼。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研发出威力更强的火炮,方能在这残酷的战争中求得生机。我设想的第二代合金炮,不仅要增强炮身韧性与强度,使其能承受更大膛压,更要让它发射出的炮弹更加精准、威力更加巨大,给予敌人沉重且致命的打击。”

炼铁管事李师傅思索片刻,目光中透着笃定,缓缓说道:“加入铜提升炮身性能这一思路可行,我们可在炼铁炉方面多下功夫,着力提高炼铁质量。”

王铁锤抬头望向炼铁厂房方向,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坚毅,说道:“炼铁炉的温度必须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杂质含量,炼制出来的材质才会更加精良。”

李火钳也连忙点头附和:“没错,而且不同批次的铜和铁质地存在差异,在熔炼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留意,确保合金均匀融合。”

林宇不禁想起现代社会中西方早期的转炉炼钢场景。那时,转炉形状多为梨形或圆柱形,由耐火材料砌成,风口则是向炉内鼓入空气的关键通道。早期炼钢全依赖人力,从挑选含碳量、杂质合适的生铁,到搭配石灰等造渣剂,每一步都需依靠铁铲、手推车艰难搬运,过程充满了艰辛。特别是鼓风操作,工人或是使用皮囊鼓风器,双手有节奏地挤压送气,每一次挤压都倾注着全身的力气;或是踩踏脚踏风箱,手脚并用为炉内供氧,那有节奏的踩踏声仿佛是炼钢过程中的沉重鼓点。这不仅需要极大的体力支撑,更要精准控制鼓风节奏与力度,稍有不慎,便会对氧化反应与温度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炼钢失败。

林宇将早期转炉炼钢的这些特点与众人详细分享后,目光坚定地说道:“我深知我们当前条件艰苦,但我们只要秉持坚定信念,不断探索改进,条件定会越来越好。此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攻克眼前的重重难关。”众人听后,纷纷坚定地点头,士气瞬间大振,仿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众人分工明确,迅速且有序地展开行动。彭修依据林宇的思路,日夜沉浸在图纸细节的完善工作中,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线条都反复斟酌,力求精准无误,仿佛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品。王威充分发挥其出色的统筹能力,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精心调配材料供应与工匠分工,如同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确保各项工作如同精密的齿轮般有序推进。李师傅、王铁锤和李火钳则专注于炼铁环节,他们日夜坚守在炼铁炉旁,不断尝试调整炼铁炉的温度与鼓风节奏,眼睛紧紧盯着炉内翻滚的金属液,仿佛要从中探寻出成功的奥秘。

然而,就在众人满怀信心、干劲十足地投入工作时,第一道难题如同一座巍峨巨石,横亘在了众人面前——炉壁因高温出现破裂迹象。王铁锤看着破裂的炉壁,眉头紧紧拧成了麻花,焦急地说道:“这样下去绝非办法,炉壁根本承受不住如此高温,必须得采用特种耐火材料用于这高温环境。此外,还要添加少量黏土和外加强剂来改善其性能。”李火钳思索片刻后,提议道:“或许可以在耐火材料中加入特殊矿石,如此才能有效增强炉壁的耐高温性能。”于是,众人毫不犹豫,立刻分头行动,西处寻找合适的矿石。然而,一连找了几种矿石进行试验,均以失败告终。两天时间悄然流逝,众人的压力如同沉重的乌云,与日俱增,每一次失败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打着众人的信心。

其实,早在几天前,王铁锤在兵器坊整理旧物时,就无意间翻出一本落满灰尘、书页泛黄的古籍。他随意翻阅间,看到上面记载着一种名为刚玉的颜色独特的矿石,据说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当时他并未太过在意,只是隐约记得村西那座废弃矿洞或许有类似的矿石。

随着寻找矿石的接连失败,王铁锤脑海中突然如闪电般闪过那本古籍的记载。他猛地一拍脑袋,激动地大声说道:“我想起来了!前几日整理旧物,在一本古籍上看到有种叫刚玉的矿石或许能用。记得那矿洞位置,应该就在村西的废弃矿洞里。”众人听闻,仿佛在黑暗中抓住了一丝曙光,立刻满怀希望地前往矿洞。经过一番艰难且细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那种矿石。将其掺入耐火材料后,成功解决了炉壁耐高温的棘手问题。众人紧绷的神经这才稍稍得以放松,仿佛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枷锁。

可还没等他们来得及长舒一口气,新的难题又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接踵而至。在熔炼合金时,无论众人怎么调整方法,钢铁中的杂质都无法去除得足够彻底,这严重影响了合金的均匀融合。李师傅双眼布满血丝,如同布满红丝的玛瑙,守在熔炉旁,死死盯着翻滚的金属液,那眼神仿佛要将金属液看穿,探寻其中杂质难以去除的根源。“难道是搅拌的频率不对?”王铁锤一边擦拭着额头豆大的汗珠,一边疑惑地嘀咕。李火钳则摇头否定:“也可能是温度仍然不够,或者温度不太稳定,从而影响了合金性能。”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http://www.00ksz.com/book/jdabbd-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