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木心堂的门楣上多了块新匾 ——“木樨阁”,由李小姐亲笔题写,匾额下方悬着十二串木樨花形的铜铃,风吹过便发出细碎的榫卯相击声。这是大楚首个女子木作学堂,李小姐执意要打破 “女子不入作坊” 的旧规,首开先河招收了十六名女弟子,最小的不过十岁,最大的己及笄。
“卯眼要像绣花般细致,” 汪大同握着小弟子小满的手,引导她在黄杨木上画榫头,“但握刨刀的手要稳如将军握剑。” 他忽然想起现代的手工课,便将几何画图与女红刺绣结合,教她们在榫卯处绣上木樨纹,既美观又能增强结构。
李小姐身着改良的窄袖工服,正在教弟子们辨识木材:“春木软,夏木硬,秋木润,冬木沉 —— 就像你们的性子,各有各的妙处。” 她取出汪大同设计的 “西季木材标本盒”,每格都配有湿度计和香气囊,轻轻一嗅便能分辨木材的产地和特性。
学堂开办月余,竟收到了来自金陵的闺阁小姐们的求学信,甚至有商户家的女儿带着陪嫁木料前来。汪大同趁机改良了 “女红榫”,将传统的针线筐设计成可折叠的蝴蝶榫结构,打开是绣架,合上是妆匣,暗格中还能藏绣花针和顶针。
“听说巧匠阁也开了女子班,” 大师兄陈木青擦着新磨的鱼形刨刀,眼中闪过不屑,“但他们只会教些花架子,哪像咱们,连《鲁班经》都译成了女书。” 他腕上的 “规天矩地” 刺青旁,新添了木樨花的纹样,正是小弟子们的杰作。
谷雨那天,木心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 当今太后的贴身女官,捧着半幅残破的宋锦,说太后想将其制成屏风,要求榫卯结构不能损伤锦缎分毫。汪大同盯着锦缎上的缠枝纹,忽然想起现代的织物保护技术,设计了 “悬锦榫”:用极细的竹钉固定锦缎,榫头表面裹着软木垫,既承重又不伤织物。
“妙哉!” 女官摸着屏风上若隐若现的木樨暗纹,“这屏风若摆在凤仪殿,定能让那些说女子不懂木作的老学究们闭嘴。” 她忽然压低声音,“太后还说,若木樨阁能为公主打造嫁妆,便赐‘女匠无双’的金匾。”
消息传开,长安城的绣楼里,姑娘们纷纷收起绣绷,拿起了小刨刀。汪大同发现,女弟子们在雕花时更注重细节,她们会在榫卯的接缝处刻上极小的木樨花,或是用螺钿镶嵌出闺阁诗句,这些巧思反哺了他的设计,让木心堂的家具多了份柔美的气韵。
立夏前,汪大同正式收小满为徒,赐名 “木樨儿”。小姑娘跪在鲁班像前,握着比她手腕还粗的角尺,眼中闪着光:“师父说,女子的榫卯不是绣在绢上的花,是刻在木头上的诗。” 她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大楚第一位女匠师,更不知道,她设计的 “璇玑妆匣” 会让西洋传教士惊叹不己。
(http://www.00ksz.com/book/jaid0i-5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