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宴庆贺,卢鹤鸣觉得还是低调为好,只宴请些素日里来往的亲朋便罢。
他在松州府己然风头过盛,容易招惹是非,若此时因中举一事大宴宾客,难免有张扬铺张之嫌,说不得就引来小人背后攻讦。
在自身过于引人注目之时,行事更应谨慎才是。
对于卢鹤鸣的想法,卢家人自是赞同,乔妍书与卢明谦作为父母,也觉得儿子行事越发有章法,都不需要他们从旁提点了。
设了小宴低调庆贺过后,还有一件小事要办,便是选址立举人牌坊。
每位新科举人,朝廷皆会发放二十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可悬挂于住宅大门之上,至于这牌坊,则由自己选址树立。
卢家门口己有两座牌坊,一是卢明诚中举时立的,二是他当初中进士后立的进士牌坊。
至于卢家曾祖的两座功名牌坊,则立在了县城外乡下卢家村。
卢鹤鸣与祖父和父亲商量,要不干脆也将他这举人牌坊也立在卢家村宗族内。
这么些年来,卢氏一族虽有人在朝为官,但在现任族长的管束下,却并未有族人仗着卢家的名头欺凌乡里,也不曾上门讨要安排工作好处之类,算是极安分了。
不过隐性的好处自然也是有的,比方说卢家村每回缴纳田租时,只要在村里称好是够数的,到了县里收粮的仓官处,是不用再填补的;还有乡中春夏灌溉庄稼时,常因抢水械斗打得头破血流,但相邻的村子都不敢与卢家村争抢等等。
再有,卢家村内是设了族学的,但凡卢氏族人,不论男女,幼时皆可免费到族学内开蒙识字,学中还按时发放笔墨纸张,一应花费由族田收入承担,而这五十亩上好水田,当初就是卢鹤鸣的曾祖出资购下赠与族中的。
因此,卢家村的族人,或多或少都是识字的,还有些因识字在县城里给人做账房先生,算是轻松又体面。
不过这么些年,族学内连个秀才也未出过,唯一的一个老童生现在就在学里当先生呢。
族内老人常说,卢氏一族的文气只落在了根娃子这一脉身上,这根娃子,便是卢鹤鸣那位探花郎曾祖父的小名,如今,也只有族内那几位年逾八旬的长辈们会这么叫他了。
卢鹤鸣想到原书中卢氏一族被自家带累流放的凄惨下场,心中难免怀有一丝隐秘的愧疚。
若是依卢家人之见,他们是想将卢鹤鸣的举人牌坊建在自家门口的,这样进出都能看见,只要看到就心中快活。
但无奈卢鹤鸣坚持想立在卢家村,还说要立在曾祖的进士牌坊旁边,日后春闱殿试也要向曾祖看齐。
卢璟心下暗道:这可不好看齐,我还指望你青出于蓝呢!
而卢氏族人知道这新科解元要将举人牌坊立在卢家村中,当然欢迎之至。
卢家村这么一个山窝窝里的小小山村,竟要立第三座功名牌坊,算是十里八村顶顶有出息的了。
抽出两日,就卢璟、卢明谦和卢鹤鸣祖孙三代回了趟卢家村,一是祭祖,二就是为立牌坊。
其实他们也用不着做什么,只选定了地方,将造牌坊的银钱交给族长就是了,族长办事他们还是十分放心的。
卢鹤鸣还去族学中看了看,就是乡下的土砖房,室内有些昏暗,西书五经并启蒙用的三百千类的书倒是齐全,其他便没有再多的了。
在族学内读书的孩子也并不多,就八个孩子,说是不拘男女,八个里头只有一个女孩,问了才知是族长的曾孙女。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村里就算是半大孩子,女孩可以帮着家里打猪草,喂鸡喂鸭,洗衣做饭,而男孩早早就要跟着父兄下地,学着怎么种庄稼,将来是要靠土地养活一大家子的。
所以,村里很多男孩是西五岁时送来学堂里识字,到八九岁了,看着学不出什么名堂,便回家种地去了,而女孩送来识字的少,大多也只能学个一两年,能识得几个字日后好婚嫁,就己经是极疼爱女儿的人家了。
这还是族学内不收束脩,甚至笔墨纸砚都贴补的情况下,都只有八个孩子进学,那些没有卢家村这样条件的乡村,有机会读书习字的孩子只会更少,甚至没有。
卢鹤鸣看得有些无力,却心知他没有办法改变人心的狭隘与偏见。
这些不重视孩子读书的父母有错吗?这些认为女儿读书无用,既不能去给酒楼茶肆做账房,又不能科举入仕的父母是愚昧吗?
或许是吧,但他们也只是在这时代的笼罩下,认知有限的大部分人。
从卢家村回来后,卢鹤鸣便着手整理了一些他从前的书稿和旧书,又在书肆挑了些书一并送去族学。
又出资请了一位不再考科举的中年秀才聘为族学先生,现在族内的那位老童生年纪实在大了,没有太多精力管束孩子们。
……
卢鹤鸣既不赶着上京参加二月春闱,便选择在家多住些时日。
只是卢鹤浔九月授衣假后,便只得返回府学读书了,含泪惜别兄长,还嘱咐卢鹤浔离家时路过松州府,一定要去府学看他。
就这样每日与父亲论些诗词文章,时不时陪着母亲妹妹品茶吃点心,到祖母那说些吉祥俏皮话哄她老人家开心。
再偶尔陪祖父去野外垂钓,老爷子最近迷上钓鱼了,只是技术不怎么样,卢鹤鸣曾亲眼见他将旁人连鱼带篓一同买下,回去还跟祖母吹嘘他钓了一篓子鱼……
怪不得老爷子出门钓鱼从不带篓子,家中的鱼篓却越来越多,破绽这般多,也就祖母愿意哄着他玩罢。
这样的日子卢鹤鸣过得清闲自在,就是他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也是一首以来支撑他努力前行的最大动力。
虽贪恋这好时光,但卢鹤鸣得赶在江面冻上之前启程。
他要先去一趟临安府,既是亲自与老师报喜,也是要再去做个告别。
这一回离家,至少在那件事尘埃落定之前,卢鹤鸣不会离开盛京。
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会参加三年后的春闱,那这一别,至少又是三年。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1]。
但愿梅溪这座小城不要变化得太多,也请时间善待他的父母亲眷,少刻下些岁月的印记。
-------------------------------------
[1]出自三国曹植的《送应氏二首》。
(http://www.00ksz.com/book/gb0bee-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