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文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章 文章

 

梅珣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看起来丝毫不像一个六十三岁的花甲老人,约莫一盏茶的功夫,他才放下毛笔,净手后才抬眼打量这个千里迢迢前来拜师的少年。

只见堂下少年模样倒是生得俊秀,身子也站得笔首,目光清正,在他的打量下却不见局促,他于官场浸淫数十年,又曾手握重权,早就形成了不怒自威的气场,一般像这般大的小辈单独与他会面,很难做到如此镇定。

梅珣心下微微点头,面上却不动声色,只开口询问道:“是子岳让你来的?”

子岳是王拂春的表字,卢鹤鸣先点头应是,后又上前几步,将袖中揣着的信呈给梅珣。

梅珣拆开看见信上只短短两行字,既无前因,又无后果,倒是符合这位昔日下官不拘一格的行事风格,但他做事一贯成竹在胸,是什么原因让王子岳笃定他会收下这个学生?

梅珣复又将目光移到卢鹤鸣身上,“既是他让你来的,其中缘故你应该知晓,说说吧,老夫的学生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卢鹤鸣听闻此话,这才知道王拂春让他前来拜师,竟是只将此事告诉了自己,却没通知梅珣即将有个学生,自己都己经到了临安府,此番行径岂非是要强买强卖?

强塞一个学生给昔日上官?这王拂春做事竟这么野的么?差点让他招架不住。

还好他事先做了准备,卢鹤鸣又从袖子里掏出默好的文章呈上前去:“小子猜测王学政之所以抬举小子,应是一篇文章之故,来之前己经将文章默下,还请梅老过目。”

因为还未正式拜师,卢鹤鸣也不好自称学生,免得有打蛇随棍上之嫌,反倒落下不好的印象。

梅珣接过文章就看了起来,此文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文中观点却是他一个替大昭管了许多年钱袋子的户部尚书都觉得耳目一新。

“你文章中所言,天下之民非大昭之民,天下之货亦非大昭之货,谏言朝廷可增加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还可远渡重洋,与西番互通有无,在海外寻找产量更高的粮种,真的会有比粟米产量更高的粮种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是维系一个国家安定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最大因素。

此时大昭还未有玉米、红薯与土豆等产量高的农作物,卢鹤鸣知道这三样都是外邦作物,若是想将其引入大昭,必要先促进大昭与外邦进行贸易往来。

要知道此时的大昭建国己近两百年,是一个国家土地兼并问题和人口增长的爆发期,有限的土地难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再加上乾德帝近些年耽于享乐、懈怠朝政,大昭百姓的日子是越发的不好过,若是能引入产量高的粮种,是能活万万民众的功在千秋之事。

卢鹤鸣确定只要开放港口派船出海去寻,定是能找到的,但他不能这么说,毕竟按他的成长轨迹来看,是不应知道此事的。

“梅老,是否有产量更高的粮种这件事小子也只是猜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咱们大昭也是南边种水稻,北边种小麦,那西番与我们相隔江川湖海万里之遥,总会有些不同于我们的作物,说不定就会有产量高又适宜在大昭耕种的粮种。”

听了卢鹤鸣的回话,梅珣刚刚掀起波澜的心湖稍稍平复了些。


    (http://www.00ksz.com/book/gb0bee-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