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基本柱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3章 基本柱石

 

省农科院那场关于“标准”的实地考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开去。当周教授领衔的工作组带着满脑子的冲击和思考返回省城,一份截然不同的《县域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指南(试点建议稿)》初稿,开始在他们内部激烈讨论时,“春晓”的名字和它那些“土得掉渣”却实效惊人的技术,己经像长了翅膀,飞遍了邻县渴望改变却苦无门路的乡村。

临川县物流中心那间曾经被严密防护、用于锻造“专利之矛”的库房,如今门庭若市。门口挂着新做的牌子——“春晓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心”。牌子朴实无华,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来自临县平山县农业局的副局长老孙,带着几个乡镇干部和种植大户代表,风尘仆仆地赶到时,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库房里不再堆满冰冷的仪器,而是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土法技术展厅”。河西的“地头预冷工作站”核心部件被拆解展示,旁边贴着详细的原理图和不同气候、水源条件下的改造方案;青林“土法冷库”的保温层结构和深井水循环系统模型清晰可见,旁边还放着几块不同来源的“土保温板”样品;柳林的山核桃缓冲分拣装置、河西的升级版“草莓爪”……冯正阳那些曾经被视为“野路子”的宝贝,此刻被分门别类,配上通俗易懂的操作说明和成本核算表,成了最受欢迎的展品。

更让老孙他们挪不开眼的,是库房中央区域。几张长条桌拼在一起,上面摊着巨大的平山县地图。冯正阳挽着袖子,袖子蹭上了机油,正唾沫横飞地跟几个平山来的种植户比划:“……你们平山靠山,那几条山涧溪水,夏天凉得很!这就是天然冷源!搞什么深井泵?首接引水!做循环水道!成本能砍一半!冷库地基?找背阴坡地,挖半地下!利用山体恒温!保温层?你们县里不是有竹木加工厂吗?下脚料竹屑压板,掺点本地石灰,防虫又隔热!试试!成本低到你们笑出声!”

他语速极快,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手指在地图上戳点,仿佛那些冰冷的溪水和沉默的山体,都是他信手拈来的材料。平山的种植户们听得眼睛发亮,频频点头,有人掏出小本子飞快地记录。李清然则在一旁,拿着平板电脑,随时调出类似案例的数据和图片作为佐证。

“冯工……这……真能行?”平山一个种高山蔬菜的老汉,声音带着激动和犹疑,“俺们那穷地方,可买不起宏远那些金贵玩意儿……”

“要的就是买不起的穷地方!”冯正阳大手一挥,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金贵玩意儿是给城里超市摆着看的!咱这‘土办法’,是给咱庄稼人保饭碗的!效果?河西李老栓的草莓、青林王桂花的板栗,就是效果!你们平山的冷水芹、高山菌菇,用好了这法子,损耗砍一半,卖相提三成,信不信?”

老孙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却又透着无比务实的一幕,心中翻江倒海。他想起自己县里申请了无数次、却因成本过高而搁浅的冷链补贴项目,想起宏远那些业务员高高在上、只盯着大宗订单的嘴脸。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挤上前,紧紧握住冯正阳沾着油污的手:“冯工!李总!我们平山……需要你们!需要这些‘土办法’!需要我们自己的‘土冰箱’!”

“好说!”冯正阳咧嘴一笑,露出一口不算整齐的牙,“先带我们的人去看看你们的水源、地形、有啥现成的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包教包会!技术指导费?象征性收点,大头是你们得自己动手!”

就在“技术推广中心”人声鼎沸、乡土智慧热烈碰撞的同时,物流中心另一侧的智能分拣仓建设工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高大的钢构框架己经拔地而起,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穿着整洁工装、戴着安全帽的工程师们,正对着图纸和全息投影,精确地规划着自动化传输线和智能机械臂的布局。巨大的恒温库地基正在浇筑,预埋的管线如同大地的血脉。

李清然穿梭于热火朝天的工地,神情专注,不时与施工方和启明资本派驻的技术监理沟通细节。他手中的平板电脑上,是复杂的建筑BIM模型和物流仿真数据流图。这与库房里冯正阳的“土法世界”,仿佛两个割裂的时空。

“李总,”启明资本的监理工程师指着图纸上一个节点,“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的路径规划,和人工补货区这里存在交叉冲突,需要优化算法,否则效率会打折扣。”

李清然看着全息投影上模拟运行的红色冲突警报,眉头微锁:“收到。算法团队正在连夜调试。另外,恒温库的湿度控制精度要求,能否根据河西草莓和青林板栗的不同特性,分区设定?冯工那边强调过,不同产品的最佳储存环境细微差异很大,一刀切会影响品质。”

监理工程师有些为难:“分区控制会增加系统复杂度和成本,启明的投资回报模型里……”

“投资回报的核心是产品品质和用户口碑。”李清然打断他,语气温和却坚定,“‘春晓优品’平台上,一颗坏果引发的差评,损失远超过这点硬件投入。请按冯工团队提供的参数范围,细化分区方案。成本,我来跟董事会解释。”他顿了顿,补充道,“冯工不是阻碍,他是我们品质的‘守门人’。他的‘土标准’,恰恰是智能系统需要学习和适配的‘金规则’。”

监理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却气场沉稳的CEO,再想想库房里那个满手油污的“技术总监”,似乎明白了什么,点了点头。

冯家小院。

葡萄藤的绿荫更加浓密,阳光透过叶片,在地上洒下细碎跳跃的光斑。安安和远远己经能扶着藤椅的腿,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小嘴里发出意义不明的“咿呀”声,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能支撑他们的“大玩具”。

王浩没有坐在藤椅上,而是席地坐在厚厚的地毯上,背靠着藤椅的腿,正好成为两个小家伙练习站立的“靠山”。他一手虚环着安安的小身子防止摔倒,另一只手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李清然刚发来的智能仓建设进度报告和一份来自省农科院的函件扫描件。

函件措辞严谨,却透着一股新风向。标题是《关于征集“县域农产品采后处理适用技术模块化方案”的通知》,核心思路与“春晓”在农科院争论的观点高度契合——以效果和成本可控为核心,提供多样化、可组合的技术模块(如不同冷源利用方案、不同保温结构方案、不同分拣辅助方案),供基层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灵活选用。通知末尾,特别提到“欢迎临川县‘春晓’等拥有成熟实践经验的单位积极参与方案提供和经验分享”。

赵梦雪端着两杯温水走过来,看到王浩嘴角噙着的一丝笑意,轻声问:“有好消息?”

王浩放下平板,接过水杯,顺势将摇摇晃晃的安安揽进怀里,小家伙立刻抓住他的衣襟,发出满足的咯咯笑声。“嗯,”王浩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静的愉悦,“省里……转弯了。开始认我们这条‘土路’了。”他指了指平板上的函件,“‘模块化方案’,这个词用得好。冯工那些‘土宝贝’,以后就是可以拆开组合的‘积木’,谁需要哪块,就拿哪块去搭自己的房子。”

他看着怀里安安好奇抓挠他下巴的小手,又看看旁边扶着藤椅腿、努力踮起脚尖想去够葡萄叶的远远,目光深远:“库房里,冯工在帮平山搭他们的‘土房子’;工地上,清然在用钢筋水泥盖我们自己的‘新粮仓’。一个向下扎根,一个向上生长。看着不相干,其实是一块基石的两面。”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小院的围墙,仿佛看到物流中心那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景:一边是冯正阳挥斥方遒、用泥土和智慧为平山人勾勒希望蓝图;一边是钢铁骨架拔地而起,承载着“春晓”走向更广阔天地的雄心。

“基石稳了,房子才能盖得高,盖得牢。”王浩的声音很轻,却像一粒种子,落在这生机盎然的小院里,落在这块由无数汗水、智慧、微小希望共同浇筑的基石之上。车轮碾过初春坚实的土地,沿着清晰的双轨,向着阳光普照的远方,沉稳而充满力量地驶去。


    (http://www.00ksz.com/book/bhigab-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