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标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2章 标准

 

省农科院那座灰白色、透着学术严谨气息的办公楼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旧纸张混合的气味。然而,在其中一间挂着“农产品采后处理标准化工作组”牌子的会议室内,气氛却与往常截然不同。会议桌一端,坐着几位头发花白、神情严肃的农科院专家,他们面前摊着厚厚的资料和打印清晰的标准草案。另一端,则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冯正阳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沾着不明油污的工装夹克,头发倔强地翘着几缕。他旁边坐着李清然,西装革履,努力维持着商务精英的体面。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摊在会议桌上的“展品”:一个明显手工焊接、略显粗糙的“地头预冷工作站”核心水冷循环部件模型;几块不同材质、带着切割打磨痕迹的保温材料样品,其中一块还粘着青林的泥土;还有那个被冯正阳视若珍宝的、最新版的“多功能缓冲分拣爪”原型机。

空气有些凝滞。为首的农科院专家,周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桌上那些“土家伙”,又落在面前那份标准草案上,眉头微蹙:“冯工,李总,你们提供的实际运行数据和降损效果,我们工作组是高度认可的。河西草莓、青林板栗的案例,很有说服力。这也是我们邀请你们参与标准制定的原因。”

他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但是,标准化,讲究的是普适性、规范性和可复制性。你们这些……现场改造的设备,材料来源不一,工艺依赖人工经验,结构稳定性也存疑。这如何能写入省级技术规程?我们草案里提出的‘小型移动式预冷设备技术规范’,要求的是可量化的性能参数、标准化的部件接口、统一的材料规格……”

冯正阳的脖子梗了起来,厚厚的镜片后射出执拗的光:“周教授!设备是死的,地是活的!河西的地下水温跟青林的山泉水能一样吗?柳林的山核桃跟河西的草莓能用一个模子套吗?我们的‘土办法’,核心是思路!是利用本地资源、解决本地痛点!你搞个死板的‘统一规格’,到了柳林那陡坡地,设备怎么下地?到了青林那阴雨天,你标准材料顶得住返潮发霉?”

他拿起那块沾着泥土的保温材料样品:“这玩意儿,看着糙,是本地建材厂的下脚料压的,成本是你们实验室发泡材料的零头!但它在青林冷库里,跟深井水配合,控湿效果不比贵的差!为啥?因为它‘土’,它吸潮!吸了潮还能慢慢散出去!你们实验室那金贵的玩意儿,吸了潮就废了!这能写进标准吗?写进去,农民用得起吗?”

周教授的脸色沉了下来。旁边一位年轻些的专家忍不住开口:“冯工,技术标准是严肃的,不是儿戏!你这种……因地制宜的‘野路子’,经验性太强,无法形成稳定可靠的技术输出!我们制定标准,是为了让更多地方能规范地应用技术,不是鼓励大家各自为战,搞五花八门的‘土发明’!”

“各自为战?”冯正阳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被误解的愤怒,“我们‘春晓’十几个驿站,用的核心思路一样,但具体设备都根据当地条件改过!效果都实实在在!这叫‘因地制宜’!不是‘各自为战’!你们那套‘统一规格’,才是逼着大家削足适履!最后搞出来的东西,中看不中用,农民用不起也用不好!那标准有个屁用?是给领导看的,还是给农民用的?”

会议室里的火药味瞬间浓烈起来。李清然额头冒汗,赶紧打圆场:“周教授,各位专家,冯工的意思是,标准的核心应该是效果导向和灵活性原则。比如,能不能在标准里明确核心功能指标——比如预冷速度、温控范围、减损目标,同时允许在材料选择、结构实现方式上,根据当地资源和条件进行适配?我们提供几套经过验证的、不同成本层级的实现方案作为参考,而不是强制唯一路径?”

周教授沉默片刻,目光再次落在那堆“土家伙”上,又翻看着草案里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参数要求,眉头紧锁。他不得不承认,冯正阳的话虽然粗粝,却像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砸碎了他习惯的、象牙塔里的思维定式。技术下沉,服务三农,或许真的需要另一种“标准”?

临川,冯家小院。

春风和煦,葡萄藤的绿叶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投下细碎的光斑。王浩坐在藤椅上,手机开着免提,放在石桌上,里面传出李清然略显疲惫却又带着一丝兴奋的声音,详细汇报着省农科院会议上的交锋与僵持。

“……浩哥,情况就是这样。冯工那脾气,差点跟周教授拍桌子。不过,我看周教授最后有点被说动了,尤其是冯工拿出那块青林的‘土保温板’,讲它在实际环境里的表现时。工作组决定推迟草案表决,下周要派个小组,实地来看河西和青林的运行情况,特别是那些‘非标’设备的实际效果和成本账。”李清然顿了顿,“冯工……现在把自己关在物流中心的实验室里生闷气呢,说那帮‘书呆子’不懂泥巴。”

王浩听着,嘴角却缓缓勾起一抹笑意。他拿起一颗赵梦雪刚洗好的、来自河西的新鲜草莓,红艳,散发着清甜的香气。“清然,这不是坏事。冯工这把‘土锥子’,扎得好,扎得正是时候。僵持,说明他们动摇了。让他们来看,让他们亲眼看看,什么是写在泥土地里的‘标准’。”

他放下草莓,语气沉稳:“你做好接待准备,把李老栓、王桂花他们都叫上,让专家们听听一线使用者的声音。特别是成本账,每一分钱怎么省下来的,效果怎么体现的,要算得清清楚楚。冯工那边,我去说。”

挂了电话,王浩看向正在婴儿毯上练习翻身的两个儿子。安安似乎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小脸憋得通红,终于成功地从仰面翻成了趴着,得意地昂起小脑袋,咿咿呀呀地叫着。远远则在一旁啃着自己的小脚丫,对哥哥的壮举毫无兴趣。

赵梦雪笑着把安安抱起来,亲了亲他的小脸蛋:“看把你能的。”她转向王浩,“省里那边……有麻烦?”

“不是麻烦,是必经之路。”王浩站起身,走到婴儿毯边,蹲下来,轻轻点了点安安的小鼻子,又握住远远乱蹬的小脚丫,“就像他们学翻身、学爬,得自己使劲儿,得摸索,得摔跟头。‘春晓’想走得更远,也得经历这个过程。冯工在帮我们,把根扎得更深,让更多人看见。”

他站起身,目光投向院外物流中心的方向:“我去看看我们的‘技术总监’,给他顺顺毛。他那股子‘土’劲儿,是宝贝,但也得学会怎么让‘宝贝’被更多人认识和接受。”

物流中心那间被冯正阳霸占的实验室里,弥漫着一股焊锡、机油和某种植物汁液混合的奇特气味。冯正阳背对着门,正对着一台拆开的、结构复杂的温控仪较劲,旁边还放着一盆长势奇怪的辣椒苗——据说是他试验某种“植物源天然抑菌剂”的副产品。

“还在生农科院的气?”王浩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冯正阳头也不回,手里的螺丝刀用力拧了一下:“哼!一群纸上谈兵的!懂个屁的实际!”

王浩走过去,拿起桌上一个用山核桃壳和竹片做的、精巧的缓冲垫模型看了看:“这东西不错,给柳林的山核桃用?”

冯正阳动作顿了一下,闷声道:“嗯。赵有田说机器分拣还是有点伤壳,试试这个土法子。”

“周教授他们下周要来实地看。”王浩放下模型,语气平静,“他们不是敌人,是桥梁。我们想把河西、青林的好东西推广出去,惠及更多地方,就得通过他们制定的规则。但规则,不能是枷锁。”

冯正阳终于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带着困惑和不服:“那咋办?按他们的来?搞一堆花架子?”

“让他们改规则。”王浩的目光锐利起来,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用河西的草莓、青林的板栗、柳林的山核桃说话!用李老栓、王桂花、赵有田账本上增收的数字说话!用你这些看着‘土’,却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宝贝’说话!让他们亲眼看看,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这片土地的‘标准’!”

他拿起那盆辣椒苗,凑近闻了闻,一股辛辣的气息首冲鼻腔:“就像你这辣椒苗,实验室里按标准可能不合格,但它要是真能抑菌保鲜,就是好样的!标准,应该为效果服务,而不是效果为标准让路。”

冯正阳怔怔地看着王浩,又看看自己满桌的“土家伙”和那盆生机勃勃的辣椒苗,眼中的愤怒和困惑渐渐被一种新的光亮取代。他猛地一拍大腿:“对!让他们来看!看咱们的‘土标准’!看它在泥地里长出的果子!”

省农科院的工作组走进河西镇草莓基地时,看到的不是锃光瓦亮的标准化设备,而是冯正阳带着几个驿站工人,在轰鸣的旧水泵旁,根据当天的气温和草莓品种,现场调整水冷循环的流速和温度。李老栓捧着一筐刚从“地头工作站”出来的草莓,非要让专家们尝尝:“看看!这凉气!这品相!都是冯工这‘土机器’弄出来的!成本?连那洋机器一个零头都不到!”

在青林冷库,王桂花指着那由废弃集装箱改造、内贴“土保温板”的庞然大物,嗓门洪亮:“专家同志!别嫌它丑!它顶用啊!去年没它,俺家板栗得烂三成!今年有了它,加上冯工改的烘干法子,坏果少多了!钱袋子实打实鼓了!你们说那金贵的材料好?好是好,俺们用不起啊!这东西,坏了俺们自己都能修!”

专家们看着仪器上记录的温度湿度数据,听着农户们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语,翻看着清晰记载着降损增收的账本,再对比草案上那些脱离实际成本的“高标准”要求,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周教授蹲在冷库门口,手指着那块粗糙却实用的“土保温板”,久久不语。

回程的车上,工作组气氛凝重。年轻的专家忍不住问:“周老师,这……这标准还怎么定?”

周教授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有一丝豁然开朗的释然:“标准……或许该换个写法了。核心是效果,是成本可控,是农民用得上、用得好。至于实现路径……‘春晓’和冯工,给我们上了一课。真正的标准,不是锁在文件柜里的条文,是写在丰收的大地上,刻在农民的笑脸里的。”

车轮碾过平坦的省道,窗外的田野绿意盎然,生机无限。王浩站在河西草莓基地的地头,看着农科院的车队远去,看着李老栓们围着冯正阳讨论下一个改进点,看着满载新鲜草莓的“春晓”物流车驶向远方。他知道,一场关于“标准”定义的无声革命,己经在临川这片土地上悄然开启。属于泥土的智慧,正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为自己争取应有的位置和尊严。


    (http://www.00ksz.com/book/bhigab-7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