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应天府的贡院街,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街口的 “得月台” 茶楼,更是江南士子们聚会论道的场所。今日,茶楼内却气氛紧张,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
“我跟你们说,那蒸汽船我亲眼所见,不用风吹,自己就能跑,快得很!” 一名刚从上海回来的年轻书生唾沫横飞地说着,“船身是铁做的,跟小山似的,那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几十里外都看得见!”
“荒唐!”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秀才一拍桌子,“铁能浮水?那不成了铁疙瘩了吗?定是你看错了,或者被官府的人骗了!我堂堂大明,岂会搞那些奇技淫巧?”
“就是!” 旁边几位老儒生纷纷附和,“圣人之道,在于修齐治平,不在于器物之末。陛下一味推崇蒸汽、船炮,是舍本逐末,迟早要误国!”
年轻书生涨红了脸,争辩道:“怎么是奇技淫巧?那蒸汽船能运货,能打仗,对国家大有好处!我还听说,开平那边用蒸汽机器开矿,一天能挖好多铁矿石,国库收入都增加了!”
“哼,国库收入增加又如何?” 另一位中年文士冷笑道,“那都是与民争利!商税涨了,必定盘剥百姓,将来民不聊生,看你们怎么办!”
一时间,茶楼内吵吵嚷嚷,支持新政的年轻士子与守旧的老儒生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徐海看在眼里。他刚从上海港回来,正准备回海军学院复命。
“诸位兄台,何事如此热闹?” 徐海走进茶楼,微笑着问道。
看到徐海身着海军学院的制服,众人顿时安静下来。有人认出了他:“这不是海军学院的徐教习吗?听说您亲自指挥了蒸汽船试航,那船…… 真的是铁做的?”
徐海点点头,找了个空位坐下:“不错,‘先锋号’的船身确实是熟铁铆接而成,吃水三尺,载重百吨,最高航速每时辰八里。至于能否浮水,诸位去龙江港一看便知。”
老秀才依旧不服:“就算能浮水,又有何用?我听说那船耗煤甚巨,造价高昂,岂是我大明能长期负担的?陛下把大把银子花在这上面,不如多修几座书院,多养些士子。”
徐海闻言,正色道:“老先生此言差矣。书院固然重要,但国家强盛,不能仅靠文章。如今西夷船坚炮利,若我们不发展船炮技术,不建立强大的海军,如何保家卫国?如何守护海疆?”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诸位可知,西班牙人在吕宋每年掠走多少白银?可知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正在南洋扩张?若没有强大的海军,这些红毛夷迟早会打到我们的家门口!蒸汽船、铁甲舰,不是奇技淫巧,而是强国之基!”
年轻士子们纷纷点头称是,觉得徐海说得有理。但老儒生们还是摇头:“纸上谈兵!真要打起仗来,靠的是人心,是士气,岂是几艘铁船就能决定的?”
“人心士气固然重要,” 徐海毫不退让,“但也需要器物支撑。戚少保抗倭,若没有精良的兵器甲胄,如何能百战百胜?如今时代变了,兵器也在变。我们不能抱着老黄历不放,固步自封,否则只会被时代抛弃!”
这场辩论持续了许久,最终不欢而散。但徐海的话,却在许多年轻士子心中埋下了种子。他们开始思考,徐海说的 “时代变了”,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场发生在茶楼的辩论,很快就传到了南京国子监和各大书院。守旧的儒臣们闻讯大怒,认为徐海 “蛊惑人心,败坏士风”,纷纷上书弹劾,要求严惩徐海,关闭海军学院。
朱厚熜收到弹劾奏折时,正在批阅海军学院的教学大纲。他看完奏折,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张爱卿,你看,这士林风波,终究是来了。”
张璁接过奏折,浏览了一遍,不屑地说:“陛下,这些腐儒就是见不得新政好。海军学院培养的是国家栋梁,岂是他们能随意诋毁的?”
“无妨,” 朱厚熜放下朱笔,“堵不如疏。既然他们喜欢辩论,那朕就给他们一个辩论的舞台。传朕旨意:下月在南京国子监举行‘经世致用’大辩论,主题就是‘蒸汽新政与国家兴衰’。让徐海代表新政一方,与那些守旧派辩一辩。”
“陛下圣明!” 张璁眼睛一亮,“这招好!让他们在公开场合辩论,真理越辩越明。若是徐海能说服那些士子,反而能起到宣传新政的作用。”
“不仅如此,” 朱厚熜补充道,“让南京的官员、士子,甚至普通百姓都可以去旁听。朕要让天下人都看看,究竟是守旧派的‘圣人之道’有用,还是朕的‘蒸汽新政’能富国强兵。”
“臣遵旨!”
消息传出,南京城顿时轰动。人们都期待着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守旧派儒臣们摩拳擦掌,准备在辩论中 “拨乱反正”,而支持新政的年轻士子和官员们,则为徐海加油鼓劲。
辩论当天,南京国子监的明伦堂被挤得水泄不通。徐海身着海军制服,昂首站在辩论席上,对面则是由几位老儒组成的守旧派阵容。朱厚熜虽然没有亲临,但通过神识 “观看” 着整个辩论过程。
首先发言的是一位白发老儒,他引经据典,大谈 “祖宗成法” 和 “重农抑商” 的重要性,将蒸汽新政批驳为 “奇技淫巧,违背天道”。
轮到徐海发言,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数据:“诸位先生说蒸汽新政耗费国力,那我就说说开平铁矿。自蒸汽机械投入使用后,月产量三千吨,按市价可值十五万两白银,一年就是一百八十万两!这些银子,用于建造战船、改良火器,难道不是富国强兵?”
他又展示了几张图表:“这是海商公会的商税增长图,去年全年商税二百万两,今年头半年就己达到一百五十万两!这些新增的商税,大部分用于河工和民生,去年江南水患,若没有这些银子,如何能迅速赈灾?”
老儒们哑口无言,只能搬出 “民为重,社稷次之” 的老话,指责蒸汽工坊让百姓失业。
徐海立刻反驳:“不错,蒸汽工坊确实让一些传统手工业者失业,但工部设立的‘机工互助会’,己经为超过一万名失业者提供了新的工作,他们现在是机修工、司炉工,工钱比以前更高!这不是让百姓过得更好了吗?”
他环视全场,声音洪亮:“诸位先生,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当西夷的船只己经横跨大西洋时,我们还能固守‘片板不下海’的祖训吗?当西夷的火炮己经能击穿城墙时,我们还能只靠血肉之躯去抵挡吗?”
“不能!” 台下支持新政的年轻士子们齐声喊道。
徐海继续道:“陛下推行蒸汽新政,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明的万世基业!是为了让我大明不再受西夷的欺辱,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些抱着旧观念不放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这句话掷地有声,震得守旧派老儒们脸色发白。他们没想到徐海如此犀利,句句都戳中要害。
辩论的结果毫无悬念,徐海凭借详实的数据和雄辩的口才,彻底驳倒了守旧派。在场的许多中立士子,甚至一些原本保守的官员,都被他说服,开始认同蒸汽新政的必要性。
辩论结束后,朱厚熜的神识从南京收回,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这场辩论的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学术争论。它标志着新政在士林中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守旧派的声音不再是唯一的主流。
“黄锦,” 朱厚熜道,“传旨给南京国子监,将徐海的辩论词整理成册,颁行天下。让所有读书人都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
“遵旨!”
与此同时,在南京的得月台茶楼,那天参与辩论的年轻书生们正在庆祝。“徐教习真是厉害!把那些老顽固驳得哑口无言!” “是啊,我现在完全明白了,蒸汽新政确实是强国之道!”
老秀才坐在角落,面如死灰。他知道,自己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己经崩塌了。
士林风波过后,南京乃至全国的舆论风向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支持新政的声音越来越多,守旧派则日益式微。朱厚熜知道,他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推进着大明的崛起,也在思想领域,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了新的活力。
(http://www.00ksz.com/book/bebjad-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