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教材革新下的学术争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教材革新下的学术争鸣

 

当《天工开物新篇》的雕版在太学印书局缓缓转动时,书局主事张衡正捏着新印出的书页反复端详。泛黄的竹纸上,木刻的蒸汽锅炉剖面图线条清晰,旁边配着墨辰亲笔批注的“压力测算十法”,书页角落还印着小小的“天工章”标识——这是新朝专为科技著作设立的版权标记。

“张先生,墨大人派人送来《格物学入门》的勘误表。”学徒小跑着递上素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红批,“尤其是关于‘光线折射’那章,墨大人说要增绘三棱镜分光的彩图。”张衡接过素绢,想起半月前在书局发生的争执:几位老儒坚持认为“格物之学不应流于图画”,气得墨辰当场卷起袖子,用三棱镜在宣纸上投出七色光带,才让众人哑口无言。

教材的革新很快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剧变。太学工学馆的课堂上,教授不再正襟危坐诵读经文,而是带着学生围着蒸汽模型拆解讲解。年轻的算学博士李淳风甚至发明了“沙盘推演法”,用染成五色的沙子在木盘上模拟水利工程的水流走向。这些新奇的教学法吸引了大批学子,就连一向只读《西书》的世家子弟,也偷偷溜进工学馆旁听。

然而,教材内容的争议却从未平息。当《蒸汽动力原理》中出现“天地万物皆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时,保守派老儒们集体上书弹劾。领头的鸿胪寺卿王玄策在朝堂上痛心疾首:“此等谬论颠覆圣人之言,若任由流传,恐致人心大乱!”文志峰将奏折递给墨辰,后者从容展开一卷羊皮图,上面画着用显微镜观察到的蚕蛾翅膀鳞片:“陛下请看,肉眼不可见之物,确确实实存在。治学之道,当以实证为基。”

这场争论最终以文志峰的一道圣旨告终:“诸家学说,各有所长。科技之书以实证为本,儒学经典以教化人心,并行不悖。”旨意传开,太学的藏书楼里出现了奇特景象——《论语集注》与《矿物图谱》并列书架,手持竹简的书生与捧着齿轮图纸的学子擦肩而过,偶尔还会为“气学”与“粒子说”展开激烈辩论。

江南苏州城的护城河上,一艘造型奇特的船只缓缓驶过。船头安装着巨大的螺旋桨,由船腹内的小型蒸汽机组驱动,这是苏州科技专科学校师生的最新成果。校长陆子明站在甲板上,望着两岸林立的新式纺织厂,心中满是自豪——这些工厂里半数技术骨干,都出自他的学校。

苏州学府的课程表堪称一绝:上午是“水力纺织机维修”“桑蚕杂交培育”等实操课,下午则开设“江南水运航道测绘”。学校甚至在城郊开辟了试验田,学生们既要学习改良种桑法,还要用算学知识计算最佳灌溉时间。最受欢迎的“工商实务”课上,学生们会扮作商人、工匠、税吏,模拟真实的商业谈判场景。

与江南的婉约不同,北方并州的科技专科学校充满了粗犷的工业气息。校园内,高耸的炼铁炉昼夜不熄,学生们轮流操作新式鼓风设备。校长尉迟恭本是沙场宿将,却对机械制造情有独钟,他独创的“战场机械转化”课程,专门研究如何将蒸汽动力应用于攻城器械改良。

一日,并州学子们的新发明震惊了整个边关——他们将蒸汽机车的原理融入投石机,制造出“连发式蒸汽抛石车”。当第一台样机在演武场试射时,巨大的石弹如流星般划过天际,落地时竟砸出三尺深的弹坑。消息传到紫宸殿,文志峰当即下令:“着并州学府与兵部合作,半年内造出百台装备边防!”

在交州,科技学校则聚焦于热带资源开发。当地师生成功培育出抗瘴气的特殊稻种,还利用橡胶树汁液制作出防水布料。最令人称奇的是他们发明的“竹筒电报”——通过在竹筒内放置不同颜色的药粉,利用燃烧产生的烟雾信号传递简单信息,解决了丛林地区通讯难题。


    (http://www.00ksz.com/book/beagjb-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