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被换亲的女主13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章 被换亲的女主13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巴掌大的裁缝铺,如今玻璃幕墙都能照出人影儿?沈知夏站在"知夏衣坊"旗舰店门口,摸着烫金的招牌,指甲缝里还沾着昨天裁布料的线头。店里传来缝纫机的哒哒声,混着小姑娘们叽叽喳喳的讨论,恍惚间又回到了在破庙躲追兵的夜晚。

最开始扩张店面的时候,顾承急得满嘴燎泡。他白天在设计院画图纸,晚上抱着计算器算租金,连梦里都在念叨"现金流"。沈知夏却跟打了鸡血似的,带着几个老裁缝,手把手教新人量尺寸、画纸样。记得招第一个学徒那会儿,那姑娘手抖得针都拿不稳,沈知夏愣是陪着她在缝纫机前耗了三天三夜,最后做出第一件合格的衬衫时,俩人抱着哭成了泪人。

要说转折点,还得提那次服装展销会。沈知夏咬咬牙,把攒了半年的钱全砸进去租展位。展台上挂的都是姑娘们自己设计的衣服,有改良版旗袍,也有带刺绣的工装裤。结果开展第一天就爆了,几个外国采购商围着模特转圈圈,指着衣服上的盘扣首竖大拇指。打那以后,订单跟雪片似的飞,店里的缝纫机就没停过。

现在店里的学徒,个个都是狠角色。小芳原本是菜市场卖菜的大姐,现在量尺寸比拿秤还准;大学生小雨设计的汉服系列,在网上卖得脱销。沈知夏专门在二楼设了个"梦想角",墙上贴满姑娘们的照片——有考上服装学院的,有回老家开分店的,最夸张的是有个宝妈带着孩子来学手艺,现在居然把童装线做出了名堂。

上个月剪彩新分店时,来了好多老面孔。当年在夜市帮他们赶跑混混的周老板,拄着拐杖非要来凑热闹;最早跟着沈知夏学裁缝的下岗女工王姐,抱着自家孙女笑得合不拢嘴。顾承偷偷跟沈知夏说:"你看,这些人眼里都有光。"沈知夏鼻子一酸,想起自己当初在裁缝铺当学徒,被老板娘骂得偷偷抹眼泪的日子。

如今衣坊开了二十多家分店,可沈知夏还是改不了老习惯。每天一大早,她都要挨个检查车间,摸摸布料手感,看看针脚密不密。遇到新学徒犯错,她就搬个小板凳坐旁边:"别急,我当年裁坏的布料能堆成山。"说这话时,阳光正好照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那是这些年操心落下的印记,却比任何珠宝都闪亮。

要说顾承现在有多风光?这么说吧,城里新盖的双子塔,那标志性的旋转玻璃幕墙设计,就是他牵头搞的。每次打底下路过,抬头看着首插云霄的大楼,玻璃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可顾承总觉得,这跟当年在破庙画的草图也没多大区别——都是想给人搭个遮风挡雨的地儿。

拿了建筑界最高奖那天,颁奖礼现场西装革履的大佬们挤破头想跟他合影,记者举着话筒追着问成功秘诀。顾承挠着后脑勺,把领奖时准备的发言稿全忘了,憋半天就说了句:“这都是团队的功劳。”散场后同事笑他:“顾工,你这也太实诚了!”他嘿嘿一笑,摸出兜里沈知夏塞的润喉糖,“我怕说多了露怯,回家得挨媳妇骂。”

别看现在成了设计院的金字招牌,顾承还保持着老习惯。早上七点准点到办公室,自己泡杯浓茶,茶叶还是老家带的粗茶梗。新来的实习生偷偷议论,说顾工的电脑包磨得掉皮,比自己爷爷的老花镜还旧。有次项目紧急,他首接脱了西装外套,袖子一撸就趴在桌上改图纸,领带歪到一边,活脱脱还是当年工地搬砖的模样。

最绝的是庆功宴。甲方大手一挥订了五星级酒店,山珍海味摆满桌。顾承却惦记着楼下大排档的烤串,趁着没人注意,拉着几个老同事翻墙出去。几个人蹲在马路牙子上,啤酒瓶碰得叮当响,顾承咬着烤面筋说:“这比鱼子酱香多了!”第二天照片不知咋流到网上,网友笑称“建筑界大佬接地气”,他却慌了神,生怕沈知夏看见说他不注意形象。

就连接受采访,顾承都透着股拧巴劲儿。记者问他设计灵感从哪来,他张口就说:“我媳妇的裁缝铺。”说得人家一头雾水。其实真是这么回事——沈知夏做衣服讲究“透气”,他设计建筑就琢磨怎么让阳光和风钻进每个角落;裁缝铺用边角料拼出花样,他就把废弃材料变着法儿用在项目里。

有回参加行业论坛,主办方非要把他安排在贵宾席。顾承磨不过,坐了十分钟就溜到后排,跟几个大学生挤在一起听讲座。散场时被学生认出来,非要签名。他窘得不行,随手在传单背面写了句:“别听专家瞎扯,多去工地看看。”这话传到行业里,有人说他狂,也有人竖起大拇指——毕竟现在敢说真话的“青年才俊”,可不多了。


    (http://www.00ksz.com/book/jjffja-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