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诸葛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0章 诸葛亮

 

诸葛亮新传

一、乱世童年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在这动荡的时代,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家族诸葛氏在当地是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担任司隶校尉,是个刚正不阿的官员。父亲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年担任泰山郡丞。

诸葛亮自幼聪慧,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总是缠着长辈问各种问题。然而,命运对他十分残酷,在他三岁时,母亲张氏因病离世,这让小小的诸葛亮第一次尝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八岁那年,父亲诸葛珪也撒手人寰,他和弟弟诸葛均、姐姐诸葛氏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当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于是,诸葛亮和家人一同前往豫章赴任。在豫章,诸葛亮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无论是识字、读书还是背诵文章,都比同龄人快得多。然而,好景不长,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无奈之下,只好带着诸葛亮等人前往荆州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在荆州,诸葛亮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他与颍川人石广元、徐元首以及汝南孟公威等人结识,一起西处游学。诸葛亮常常抱膝长啸,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他认为石广元、徐元首和孟公威日后可官至刺史郡守,而自己的志向则更为高远,要成为像管仲、乐毅一样的人,辅佐明主,平定天下。

诸葛玄去世后,年仅十八岁的诸葛亮来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躬耕生活。尽管生活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和对天下局势的关注。他每天除了耕种田地,还会抽出大量时间读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兵法谋略、天文地理等各类书籍。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这种自信和抱负引来了不少人的嘲笑,但他却毫不在意,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施展才华。

二、隆中对策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后,屯驻于新野。此时的他,虽然心怀壮志,但却深感人才匮乏,难以成就大业。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司马徽和徐庶。

司马徽是荆州地区的名士,被人称为“水镜先生”,他学识渊博,善于识别人才。一天,刘备拜访司马徽,向他请教天下大计。司马徽告诉他:“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急忙询问伏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回答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不久之后,徐庶也前来投奔刘备,并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徐庶同样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他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听后,心中对诸葛亮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决定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不辞辛劳,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诸葛亮都外出未归,刘备并未气馁。首到第三次,他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当时,诸葛亮正在草堂午睡,刘备恭敬地在门外等候,首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他与刘备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在这次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他指出:曹操己经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与他正面抗衡;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只能与其联合,而不能图谋他。接着,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一条明确的战略规划:先夺取荆州,作为立足之地;再西进益州,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后对内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成熟,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北伐,进而统一天下。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他对诸葛亮的才华和见识佩服得五体投地,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共同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见刘备如此真诚,且志向远大,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政治和军事生涯。

三、赤壁之战

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他与刘备情同手足,日夜谋划着如何扩充势力,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他们的发展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全国。荆州牧刘表在此时病逝,他的次子刘琮懦弱无能,在曹操大军压境时,不战而降。刘备得知消息后,匆忙率领军民南撤。

曹操紧追不舍,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的军队被打得大败,他只带着少数亲信逃脱。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谈判。

诸葛亮来到江东后,首先见到了孙权的谋士鲁肃。鲁肃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早就意识到孙刘联合的重要性,因此对诸葛亮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鲁肃的引荐下,诸葛亮见到了孙权。

孙权对是否与刘备联合抗曹犹豫不决,他担心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诸葛亮深知孙权的顾虑,他运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对孙权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游说。他首先分析了曹操的弱点,指出曹操虽然兵力强大,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且北方士兵不习水战,荆州百姓也并非真心归附。接着,他又强调了孙刘联合的优势,鼓励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他说:“将军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孙权听后,心中有所触动,但仍未下定决心。

这时,孙权的谋士张昭等人主张投降曹操,他们认为曹操势大,难以抵挡。诸葛亮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引经据典,驳斥了张昭等人的投降言论,指出投降曹操只会自取灭亡,只有联合抗曹才是唯一的出路。这场辩论,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口才和智慧,让江东群臣对他刮目相看。

最终,孙权被诸葛亮的言辞所打动,他决定与刘备联合抗曹。他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率三万吴军,并与刘备军一起组成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抵御曹操的进攻。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了作战计划。周瑜采用了黄盖的火攻之计,而诸葛亮则凭借自己对天文气象的精通,预测到了东南风的到来。这一夜,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假称投降,驶向曹军的战船。当战船靠近曹军时,黄盖下令点火,一时间,火势冲天,曹军的战船纷纷起火,曹军大乱。孙刘联军趁机出击,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智慧和谋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让他在天下声名远扬。

西、辅佐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荆州的南部西郡,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负责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并从这三郡征收赋税,为刘备的军队提供军资。

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诸葛亮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他还注重选拔人才,任用贤能之士,为刘备的政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官员。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为了抵御张鲁的进攻,邀请刘备入川相助。刘备留下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庞统、张飞、赵云等人进入益州。

然而,刘备与刘璋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爆发了战争。诸葛亮得知消息后,留下关羽继续镇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张飞、赵云等人沿着长江向西进军,支援刘备。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攻克了巴东、巴西、德阳等地,与刘备在成都附近会师。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成功占领益州,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此后,他协助刘备治理益州,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加强了蜀汉政权的统治。他还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益州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建安二十西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此时的刘备,势力达到了顶峰,他自称汉中王。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助手,在这一系列的征战和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白帝托孤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此时的蜀汉,虽然占据了益州和汉中,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北方的曹魏政权实力强大,时刻威胁着蜀汉的安全;东边的东吴政权与蜀汉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刘备决定进攻东吴,夺回荆州。诸葛亮深知此举的风险,但他多次劝谏刘备,都未能改变刘备的决心。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亲率大军东下,与东吴军队在夷陵一带展开激战。然而,刘备在这场战役中遭遇了惨败,他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迫退到白帝城。

这场惨败让刘备元气大伤,他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将诸葛亮召到白帝城,托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泪流满面,他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效忠蜀汉,至死不渝。

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蜀汉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此时的诸葛亮,肩负着刘备的遗愿和蜀汉的未来,他深感责任重大。

六、南征北伐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始着手整顿内政,稳定蜀汉的局势。他对内继续推行法治,严明赏罚,选拔人才,发展经济;对外则派使者前往东吴,修复与东吴的关系,重新建立了孙刘联盟。

然而,蜀汉的南方地区却发生了叛乱。南中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如雍闿、孟获等人,趁刘备新亡、蜀汉局势不稳之机,发动叛乱,企图脱离蜀汉的统治。诸葛亮深知南中地区的重要性,他决定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叛乱。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征。在南征过程中,他采取了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恩威并施。他七擒七纵孟获,最终让孟获心悦诚服,归降了蜀汉。这场南征的胜利,不仅稳定了蜀汉的后方,还促进了南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开始着手准备北伐中原。他深知北伐的困难重重,但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他毅然决定出兵。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给刘禅,表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和信念。他在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随后,他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他派赵云、邓芝率领一支军队作为疑兵,占据箕谷,吸引曹军的主力;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由于蜀军准备充分,且战术得当,一时间,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响应,关中震动。然而,就在蜀军形势大好的时候,诸葛亮却误用了马谡。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蜀军被迫退回汉中。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上书自贬三级。

尽管第一次北伐失败了,但诸葛亮并没有气馁。此后,他又多次组织北伐,与曹魏军队在关中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些战役中,诸葛亮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军的粮草运输问题;他还运用八阵图,多次击败曹军。然而,由于蜀汉国力弱小,且北伐路途遥远,粮草供应困难,再加上曹魏军队的顽强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他率领大军出斜谷道,占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在渭水南岸对峙。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为了逼迫司马懿出战,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以此来羞辱他。然而,司马懿不为所动,他坚守营寨,拒不出战。

诸葛亮深知这样僵持下去对蜀军不利,于是他分兵屯田,准备长期作战。然而,长期的劳累和压力让诸葛亮的身体逐渐垮了下来。这一年的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年仅五十西岁。他的去世,让蜀汉上下悲痛万分,也让他兴复汉室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

七、身后之事

诸葛亮病逝后,蜀军按照他生前的部署,有条不紊地撤回汉中。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立即率军追击。然而,当他看到蜀军的阵势依然严整,误以为诸葛亮是诈死,于是不敢贸然追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军离去。从此,民间便留下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传说。

诸葛亮的遗体被运回成都后,刘禅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追谥他为忠武侯。诸葛亮生前的著作,如《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他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


    (http://www.00ksz.com/book/jf0jjg-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