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的战国舞台,上演了一场让人大跌眼镜的终局大戏。当秦国大将王贲带着军队从燕国南部绕道杀来时,东方大国齐国居然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首接选择了躺平投降。这个曾经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老牌强国,用一种堪称荒诞的方式,为持续数百年的战国风云画上了句号。
齐国:从顶流到佛系的魔幻转型
想当年,齐国可是妥妥的"战国顶流"。齐桓公靠着管仲变法称霸春秋,齐威王时期更是人才济济,稷下学宫的学术氛围比今天的互联网大厂还要卷。那时候的齐国,GDP常年稳居战国榜首,军事力量也能和秦国掰手腕,妥妥的"六边形战士"。
然而到了齐王建这一代,画风突然开始清奇。这位在位长达40多年的齐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躺平式治国"。别的国家都在搞军备和竞赛,他在国内搞园林建设;别的君主天天研究兵法,他却痴迷于养生之道。更绝的是,他还把国家大事一股脑交给相国后胜打理,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后胜:史上最坑的"理财顾问"
要说齐国的灭亡,就不得不提这位神奇的相国后胜。这位老兄表面上是齐国的"首席执行官",实际上却是秦国安插的"最佳卧底"。秦国使者每次来齐国,别的礼物都不用带,只要给后胜塞上几车金银财宝,他就能把秦国吹得天上有地下无。
在他的忽悠下,齐国不仅对五国的求救视而不见,还主动和秦国签订友好条约(这也正是秦国玩的远交近攻策略,齐国妥妥的中招了)。当韩、赵、魏、楚、燕五国在前线拼命抵抗秦军时,齐国的边境却歌舞升平,百姓们还以为找到了"和平密码"。殊不知,后胜这个"理财顾问",早就把齐国的未来抵押给了秦国。
王贲的"绕后突袭":最没存在感的灭国之战
公元前221年,当秦国把其他五国挨个收拾完后,终于把目光投向了齐国。这次出征的还是那位喜欢玩骚操作的王贲。他没有选择从正面硬刚齐国的防线,而是带着军队从燕国南部绕了个大圈,首接杀到了齐国都城临淄的背后。这波"绕后突袭"的操作,首接把齐国人整不会了——不是说两国是友好邻邦吗?怎么突然就抄了后路?
更戏剧性的是,当秦军兵临城下时,齐国居然连像样的军队都凑不出来。原来这些年齐国沉迷和平,军队早就成了花架子,士兵们平时不是在种地就是在经商,根本没打过仗。齐王建这下慌了神,看着城外黑压压的秦军,只能长叹一声:"早知道就不该躺平啊!"
躺平式亡国:最尴尬的谢幕演出
齐王建投降的场面,堪称战国历史上最尴尬的谢幕演出。这位养尊处优的齐王,穿着崭新的投降礼服,带着文武百官列队出城。更讽刺的是,他投降时手里拿的不是兵器,而是一卷精心准备的《战国和平相处五原则》——这大概是史上最荒诞的投降文书了。
当齐国的王旗缓缓落下,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他给自己取了个霸气侧漏的称号"始皇帝",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而曾经风光无限的齐国,就这样以"最佛系亡国"的姿态,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司马光说: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史学家司马光在评价这段历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齐之亡,非秦之强,实自取也。"在他看来,齐国之所以不战而降,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短视和贪婪。后胜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国家,齐王建更是在和平的幻象中迷失了方向。这深刻印证了一个道理:在权力的游戏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作者说:别让"躺平"变成"躺输"
齐国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躺平"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但齐国的教训告诉我们,适当的躺平是调整心态,过度的躺平就是自我放弃。
职场也好,人生也罢,真正的危机往往来自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当你沉迷于短暂的舒适时,可能己经错过了最好的转型时机。与其像齐王建那样在最后关头追悔莫及,不如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毕竟,这个世界从来都在奖励那些懂得未雨绸缪的人,而不是躺到最后的失败者。
(http://www.00ksz.com/book/jbebai-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