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变幻,赵国都城邯郸的宫墙内,正上演着一场比诸侯争霸更精彩的"家庭剧"。秦兵压境的战鼓声里,赵太后却为了自家"熊孩子"长安君,把满朝文武怼得哑口无言。这时候,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臣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开启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劝架"之旅。
一、太后发飙,满朝瑟瑟
公元前265年,秦国趁着赵国新君年幼,二话不说就派兵来"砸场子"。赵国哪能坐以待毙,赶紧向齐国发去"紧急求救信号"。没想到齐国也是个"精明商人",回复很干脆:想借兵?拿长安君来当人质!
这可捅了马蜂窝!赵太后一听就炸毛了,当场拍着桌子放狠话:"谁要是再提让长安君当人质的事,老身一口盐汽水喷死他!"(有点恶心,但意思到位)满朝大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轮番上阵当"劝架侠",结果都被太后怼得灰头土脸,连话都不敢多说。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左师触龙慢悠悠地站了出来。这位老人家都快七十岁了,走路得拄着拐杖,喘气都费劲,可眼神里透着股"我有妙招"的自信。
二、老臣登场,花式破冰
触龙迈着"龟速"走进大殿,还没等太后开口,就先"卖惨":"老臣最近腿脚不行,好久没来看您了,只能在家里躺着养伤。听说太后身体也不太好,特意来看看。"这一招"同病相怜"妙招瞬间打破僵局,太后的脸色缓和了不少。
触龙接着聊起养生话题:"老臣最近食欲不好,就每天慢慢散散步,吃点流食,身体才稍微好点。太后也要多注意身体啊!"这哪里是朝堂对话,分明是两个老人在唠家常。太后放下戒备,开始和触龙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来。
三、话锋一转,暗藏玄机
见气氛差不多了,触龙突然话题一转:"老臣有个小儿子叫舒祺,不成器得很。我这把老骨头没几天活头了,就想在死前给孩子谋个好前程,想求太后给他个宫廷侍卫的差事。"太后一听,来了兴致:"原来男人也这么疼小儿子啊!"
触龙摇头叹气:"男人疼孩子可比女人狠多了!不过依老臣看,太后疼燕后(太后女儿)胜过长安君。"这话可把太后整懵了:"你胡说!我明明更疼长安君!"
触龙不紧不慢地开始"上课":"当年燕后远嫁,太后送别时哭得稀里哗啦,但之后祈祷时,总希望她不要回来,这不就是希望她的子孙世世代代在燕国当国君吗?这才是真正的'为孩子计深远'啊!"
西、首击要害,点醒太后
说到这儿,触龙终于抛出"大招":"太后您想想,长安君现在地位尊贵,有封地有财宝,可他为赵国立过什么功劳?万一哪天您不在了,长安君拿什么在赵国立足?现在让他去齐国当人质换救兵,正是为国立功的好机会啊!"
这一番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太后心上。触龙趁热打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不让长安君趁现在建功立业,以后拿什么服众?"太后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罢了罢了,就按你说的办!"
就这样,长安君风风光光地去齐国当人质,齐国也信守承诺出兵相助。秦军一看,双拳难敌西手,只好灰溜溜地撤兵了。一场危机,就被触龙的"三寸不烂之舌"轻松化解。
司马光说:
触龙可谓善谏矣。夫谏争者,宜因事纳忠,不可显斥其非。触龙以爱子之情动之,以长远之计晓之,可谓得谏臣之体矣。
作者说:
触龙太会劝人了!提意见就得像他这样,顺着对方的心理来,用情感和道理慢慢引导,这才是劝谏的正确打开方式。每次读《触龙说赵太后》,都忍不住感叹:这哪里是朝堂辩论,分明是一场高段位的"心理战"!触龙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劝人不能硬刚,得讲究方法。先拉近距离,再慢慢引导,最后首击要害,比劈头盖脸一顿说教管用多了。
而且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爱是为孩子的未来考虑。赵太后一开始护着长安君,其实是害了他;后来同意让他去当人质,看似狠心,实则是为他铺好了长远的路。这对今天的家长们也很有启发:别总把孩子护在羽翼下,该放手时就得放手,让他们去经历风雨,才能真正成长。
从历史的角度看,触龙的劝谏不仅化解了赵国的危机,还展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这样精彩的故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细细品味其中的处世哲学。毕竟,说话的艺术,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http://www.00ksz.com/book/jbebai-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