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人才选拔的革新:精英与专才并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5章 人才选拔的革新:精英与专才并重

 

“楚云依赖症”的出现,让楚云意识到,即便再伟大的个人,也无法支撑起一个永续发展的帝国。他所追求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自我运转、不断革新的制度。而要解决官员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问题,根源便在于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机制。

在一次朝会上,楚云向众臣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方案,首指传统科举的弊端。

“诸位爱卿,今日大齐之盛世,仰仗万千能人志士。然科举制度,虽能选拔文才,却未必能得实干之才、创新之才。”楚云目光扫过殿内众臣,其中不乏通过传统科举入仕的老臣,他们脸上多有不解,“我大齐如今工农商学医,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所需之人才,岂止是诗词文章之辈?”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故本王决定,破除传统科举的局限性,建立一套**‘专业技能考核与实践选拔制’**!”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这意味着,不再是只有通过八股文才能入仕,而是要看真才实学了!

楚云随即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未来,朝廷将设立不同的专业领域考核,例如:

工科考核: 考察机械设计、工程建造、冶金炼钢等实际操作与理论。

农学考核: 考察作物育种、水利灌溉、土地改良等实践经验。

医科考核: 考察病理诊断、外科手术、药剂配制等专业技能。

经济考核: 考察贸易理论、金融运作、市场分析等实际案例分析。

外交考核: 考察国际形势分析、谈判技巧、各国风俗礼仪等。”

“通过这些专业考核,即便是不擅长诗文,只要在某个领域拥有卓越才能的专才,都可进入我大齐仕途!”楚云斩钉截铁地说道,“他们将首接分配到相应的部院,发挥所长,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为了培养官员的独立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楚云还推行了**“基层轮岗与实地锻炼”**制度。所有新晋官员,无论其专业背景,在正式上任前,都必须前往地方郡县、工坊、农场,甚至远洋舰队进行至少一年的基层轮岗锻炼。

“只有亲身经历,方知民间疾苦;只有亲自动手,方知实践不易。”楚云强调,“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让官员们在实地磨砺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为百姓排忧解难。”

林溪作为楚云改革的重要推手,积极参与了这套制度的设计。她撰写了一系列社论和文章,向大齐民众和学子们宣传这套新的人才选拔理念,强调“实干兴邦”、“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彻底改变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

最初,一些老旧势力对这项改革持有疑虑,认为这会“乱了规矩”、“坏了祖制”。但随着第一批通过“专业技能考核”和“基层轮岗”的新晋官员走上岗位,他们的实干精神和卓越能力,迅速赢得了民间和朝堂的广泛赞誉。

工部来了一批精通机械原理的“工程师官员”,他们设计出了更高效的蒸汽机和纺织机,推动了工业生产力的飞跃。农部则迎来了一批“农学专家官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外交部更是涌现出了一批精通各国语言、了解国际规则的“外交官官员”,他们在全球和平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新晋官员,不同于以往的文人墨客,他们更注重实践,敢于创新,身上散发着一股蓬勃的朝气。他们不再是仅仅“唯楚云马首是瞻”,而是在楚云的理念指引下,拥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大齐开创新局的胆识。

大齐,彻底摆脱了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桎梏,进入了一个真正“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各行各业的精英通过公平透明的机制脱颖而出,为大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楚云以他的远见和魄力,不仅解决了“楚云依赖症”的隐忧,更将大齐帝国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阶段。


    (http://www.00ksz.com/book/jbdjif-1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