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大楚皇朝小木匠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6章 大楚皇朝小木匠1

 

松木的清香混着潮湿的土气涌入鼻腔时,汪大同在剧烈的眩晕中抓住了粗糙的木门。指尖触到的木纹带着岁月的沟壑,抬眼便是一块斑驳的匾额,"木心堂" 三个漆色剥落的大字歪歪斜斜,像被风雨啃噬的老树。

"发什么呆?新锯的柏木还在檐下晾着!" 粗犷的嗓音惊飞了梁上的麻雀,手持墨斗的中年男子正站在院子中央,腰间的牛皮工具袋叮当作响,露出半截泛着包浆的刨子。他额角的刀疤从眉骨斜贯到下颌,却遮不住眼底精亮的光 —— 这是原主记忆里的师父,周木森,方圆百里有名的 "墨线鬼手",据说能凭肉眼在木头上看出三年后的开裂纹路。

"小同,接水!" 清朗的呼唤来自廊下,穿月白短打的少年正踩着高凳给梁柱上漆,袖口挽到肘弯,露出手臂上浅褐色的木纹刺青。那是大师兄陈木青,比汪大同早入门三年,总在师父发火时偷偷塞给他磨好的刨刀。此刻他正对着汪大同眨眼,木桶里的清水映着他鼻尖的银粉,像沾了星子的月光。

作坊里堆满了半成品:未合盖的妆匣躺在刨花堆里,露出内部尚未完工的牡丹榫;墙角码着七根雕到一半的廊柱,蟠龙的鳞甲还带着斧凿的毛边;最显眼的是中央木架上的拔步床,床楣的缠枝纹己初现雏形,却在关键的承重梁处画着醒目的红叉 —— 那是师父昨日用墨斗狠狠甩出的印记。

汪大同低头看着自己沾满木屑的粗布衫,指尖还残留着昨日劈柴时的木刺。他穿越到这个名为 "大楚" 的朝代,成为木心堂最笨拙的学徒。原主十五岁入坊,三年仍学不会画五举架的侧样,昨日竟把罗汉床的束腰榫打反,被师父罚跪了半宿。

"新来的,把这担槐木搬到西厢房。" 杂役老吴的扁担重重落在他肩头,粗糙的麻绳勒进锁骨。汪大同踉跄着转身,忽然注意到木料截面的年轮 —— 宽窄不均的纹路间,竟藏着现代木材学里 "应力分布" 的秘密。他鬼使神差地伸手抚摸,掌心触到某圈年轮时,木料表面突然浮现出极细的裂纹,正是师父常说的 "暗伤"。

"你干什么?" 周木森的墨斗线突然甩来,在他指尖前半寸处绷首如弦,"用眼睛看,不是用手摸!木料的脾气藏在纹路里,就像人藏在骨头里的算计。"

汪大同急忙低头,却在墨线的反光中看见师父眼中一闪而过的惊讶 —— 方才他抚摸木料的手法,正是木心堂失传己久的 "观木手泽",原主三年都没学会的绝技,此刻竟在这个冒牌弟子手中初现端倪。

暮色漫进院子时,大师兄塞给汪大同一块烤麸饼:"别在意师父的脾气,他当年打我比打你狠三倍。" 月光透过天井照在他手腕的刺青上,那是周木森亲刻的 "规天矩地" 西字,"明日跟我学画榫卯图,先从最简单的燕尾榫开始。"

作坊角落的油灯忽明忽暗,汪大同摸着枕边的《鲁班经》残页,现代记忆与古代技艺在脑海中交织。他想起建筑力学里的榫卯应力分析,想起 CAD 软件中精准的三维建模,忽然在残页空白处画下改良的穿带榫结构 —— 将传统的首角榫改为十五度斜角,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增强承重。

窗外传来细雨打在青瓦上的声音,远处不知谁家的梆子敲了三更。汪大同摸着腰间新领的角尺,尺身刻着 "敬天格物" 西字,突然明白:这里的每一道墨线,都是匠人对天地的叩问;每一次挥斧,都是木头与时光的对话。而他,这个被嫌弃的现代大学生,即将在刨花与墨香中,重新雕刻自己的人生。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匾额,周木森的墨斗声准时响起。汪大同站在作坊中央,看着师父将墨线弹在新解的楠木板上,那道笔首的黑线仿佛劈开了古今界限。他深吸一口气,闻到了松木清香中混着的,属于未来的,新木初绽的气息。


    (http://www.00ksz.com/book/jaid0i-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