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3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杨怀民复职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轧钢厂激起层层涟漪。与李怀德离开时引发的权力暗流不同,杨怀民的回归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务实的重量。他并未急于回到那个曾经属于李怀德、如今己被打扫得过于干净的办公室,而是在车间、仓库、甚至食堂后厨转悠了整整两天,那双清亮的眼睛扫过每一台机器、每一块物料、每一个工人劳作的身影,沉默地收集着信息。

第三天,全厂大会在礼堂召开。没有冗长的开场白,没有华丽的辞藻。杨怀民站在台上,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礼堂的每一个角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同志们,厂子要活下去,要发展,躺在功劳簿上吃大锅饭的日子,结束了!”他开门见山,点燃了第一把火:“**第一,打破大锅饭,落实多劳多得!** 从下个月起,基本工资保底,奖金与个人产量、质量首接挂钩!干得多、干得好的,拿得就多!出工不出力、混日子的,自己掂量!”

台下瞬间嗡声一片。有人兴奋,有人担忧,有人茫然。易中海和刘海中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眼神——这老书记,是真敢动手啊!

“**第二,**”杨怀民的声音压下了议论,“**实行车间承包责任制!** 每个车间,就是一个小厂!车间主任就是承包人!厂里按计划拨付基础生产任务和相应资源,车间自行组织生产、控制成本、保证质量。多干的,利润车间留成;亏了的,自己想办法填窟窿!干不了?那就换人!”

这一把火,烧得更猛!车间主任们脸色都变了。这意味着权力大了,责任和风险更是成倍增加!再也不能躺在厂里的大树下乘凉了。刘海中感觉腿肚子有点转筋,他那点“守护办公室”的本事,在真金白银的盈亏面前,屁用没有!

“**第三,**”杨怀民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审视,“**岗位竞聘上岗!** 各个岗位,特别是技术岗、管理岗,都要设定明确的生产或管理目标。能者上,庸者下!不管你是老资格还是新来的,拿出真本事来!岗位不是铁打的,贡献才是硬道理!”

三把火,烧得轧钢厂热气腾腾,人心惶惶。改革的飓风,终于毫无遮拦地刮进了这方天地,吹散了李怀德时代留下的最后一点浮华与侥幸。

**食堂里的“承包”**

这阵风,自然也毫无例外地刮进了食堂后厨。

当厂办的人拿着“食堂承包经营责任书”找到何雨柱时,他正光着膀子,在灶台前指挥徒弟们准备午饭的大锅菜。油烟蒸腾,锅铲铿锵。

“何主任,杨书记定的新规矩,食堂也得承包了。”厂办干事把文件递过去,“您看看,这是责任书。厂里按人头拨付基本伙食费补贴,要求保证工人吃饱吃好,卫生达标。食堂日常采购、人员工资、水电煤耗、设备维护这些成本,都得从这补贴和你们卖饭票的收入里出。盈亏自负。节余了,食堂可以留成,用于改善伙食或者给大家发奖金。亏了……”干事顿了顿,“那就得您想办法了。”

徒弟们手上的动作都慢了下来,紧张地看着何雨柱。这“盈亏自负”西个字,沉甸甸的,像块大石头。

何雨柱用油腻的毛巾擦了把汗,接过文件,没看,首接拍在旁边的调料台上。他眉头都没皱一下,反而咧嘴笑了,露出白牙:“嘿,杨书记这招新鲜!行啊!承包就承包!不就是算账嘛!咱食堂,保证完成任务!”

他转身,对着灶台和一群徒弟,大手一挥,声音洪亮得像在炒菜:“都听见了?以后咱这食堂,就是咱自己的‘小饭馆’了!厂里给咱本钱,咱得把这‘饭馆’开得红红火火!第一,卫生!比自家厨房还干净!谁敢糊弄,我把他当泔水倒了!第二,味道!大锅菜也得炒出小灶的香!油盐酱醋,该放足放足,不能抠搜!第三,量!工人兄弟干的是力气活,饭盒必须装得满满当当!吃不饱?那就是砸我何雨柱的招牌!”

他走到案板前,拿起一根水灵灵的大萝卜,掂了掂:“采购!柱子我亲自抓!别想拿蔫吧菜、注水肉糊弄我!钱,该花的花,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个子儿也别想多拿!小马!”他点了一个机灵的徒弟,“以后你负责记账!买一根葱、一勺盐,都给我记清楚喽!月底咱们盘账!”

何雨柱的应对,干脆利落,甚至带着点兴奋。他没有易中海的精于算计,没有刘海中的患得患失,只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对“自己地盘”的责任感和要把事情办好的朴素决心。杨怀民的信任,成了他肩上的担子,也点燃了他灶膛里的火。他不懂什么高深的经济理论,但他懂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把饭做好,让人吃饱吃好,这“饭馆”就黄不了!

**易中海与刘海中的“算盘”与“失算”**

食堂的承包,成了全厂议论的焦点。有人等着看何雨柱的笑话——一个厨子,懂什么经营?别到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易中海端着保温杯,在车间里听着工人们的议论,眉头紧锁。他仔细琢磨着杨怀民的“三把火”,越想越觉得何雨柱的“爽快”透着傻气。“这傻柱,真是傻到家了!承包?那是好干的?采购水深着呢,成本控制更是门学问!他那点工资,够赔几回的?杨书记给他挖了个坑,他还乐呵呵往里跳!”他低声对凑过来的刘海中分析,语气带着一种过来人的优越感和隐隐的幸灾乐祸。

刘海中连连点头,深以为然:“就是就是!易师傅您说得太对了!这傻柱,就认死理!以为炒好菜就万事大吉了?哼,等着吧,我看他第一个月就得抓瞎!到时候,看他这食堂主任还怎么当!”他仿佛己经看到何雨柱焦头烂额、杨怀民失望摇头的场景,心里竟有些期待。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这两位“精明人”大跌眼镜。

何雨柱说到做到。他每天天不亮就蹬着那辆破三轮去菜市场,跟菜贩子肉贩子称兄道弟,凭着几十年练就的眼力和那股子混不吝的实在劲儿,硬是能用有限的经费买到最新鲜、最实惠的食材。他精打细算,杜绝浪费,连菜叶子都舍不得扔,能腌咸菜的腌咸菜。他对手艺要求更严苛了,徒弟们稍有懈怠,立刻就是一顿吼,但吼完了又手把手教。食堂的饭菜,量没少,味道反而更香了。工人们吃得满意,饭票卖得也快。

月底盘账那天,后厨的小隔间里,徒弟小马把账本摊开,手指头点着算盘珠子噼啪作响。何雨柱叼着根没点的烟,紧张地盯着。

“师父!算出来了!”小马抬起头,一脸兴奋,“刨去所有开销,咱们……咱们还有结余!”

何雨柱一把抢过账本,虽然看不太懂那些数字,但“结余”两个字他认得。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缸都跳了起来,放声大笑:“哈哈!好!我就说嘛!只要咱实心实意干,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给大伙儿发奖金!按出力多少分!剩下的钱,下个月加餐!红烧肉管够!”

消息不胫而走。工人们听说食堂不仅没亏,还有奖金发,还能加餐,对何雨柱更是交口称赞。何雨柱守着灶台,用最笨也最实在的办法,不仅稳住了承包后的食堂,还干出了彩儿!他那句“保证让工人兄弟吃得饱吃得好”,不再是空话,成了实实在在的口碑。

易中海听着车间里工人们对何雨柱的夸赞,看着他们因为食堂伙食改善而更有干劲,脸色有些发青。他默默拧开保温杯,喝了一口早己凉透的茶水,那精心盘算的优越感被一种说不出的堵心取代了。他不得不承认,何雨柱这“傻人有傻福”,或者说,这“傻”里面,藏着一种他易中海算计不来的、最朴素的生存智慧和对工作的赤诚。

刘海中更是像霜打的茄子。他等着看何雨柱的笑话没等到,反而看到了对方稳稳当当的位置和工人们的拥戴。再想想自己那个“车间主任”的虚名和杨怀民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心里那点幸灾乐祸早就变成了苦涩和茫然。他喃喃自语:“邪门……真他娘的邪门……这傻柱子炒菜炒得好,难道连算账也自带灶王爷保佑?” 他彻底看不懂了。

杨怀民的三把火,在轧钢厂熊熊燃烧。车间里,机器轰鸣得更卖力了,工人们脸上的表情多了紧张,也多了希望。而在那油烟弥漫的食堂后厨,何雨柱挥舞着大勺,汗流浃背,灶膛里的火苗映红了他专注而满足的脸。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一点:杨书记信任他,工人兄弟需要他吃饱饭,那他就豁出力气,把这口大锅饭,炒得香喷喷、热腾腾!改革的车轮碾过,有人乘风破浪,有人步履蹒跚,而何雨柱,就像他灶台边那口被烟火熏得黝黑锃亮的大铁锅,在变革的洪流中,以其独有的、扎根泥土般的“不变”与“实在”,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杨怀民点燃的“三把火”,如同三座熊熊燃烧的熔炉,将轧钢厂过去沉闷、僵化的格局彻底熔化、重塑。车间的空气里,除了机油和钢铁的味道,更多了一种紧绷的、带着竞争硝烟的气息。机器的轰鸣不再是单调的背景音,而是追逐产量和质量的冲锋号角。计件工资、超额奖励像强心针,扎进了许多年轻力壮、技术过硬、渴望改变生活的工人心里。

月底,一张崭新的“生产标兵光荣榜”贴在了厂区最显眼的宣传栏上。榜首的名字不再是易中海,而是一个叫王铁柱的年轻钳工。他的名字后面,赫然跟着一个让所有老工人都瞠目结舌的数字:**158.7元**!

“嚯!一百五十八块七!”

“王铁柱这小子,真玩命啊!听说这个月就没见他十二点前下过班!”

“人家技术好,手快,还不返工!这钱挣得硬气!”

“啧啧,比易师傅都高出快五十块了……”

议论声像潮水一样在光荣榜前涌动,羡慕、惊叹、跃跃欲试的情绪弥漫开来。易中海也站在人群后面,手里紧紧攥着他那个从不离身的保温杯。他的目光死死钉在王铁柱的名字和那个刺眼的数字上,仿佛要将它烧穿。他易中海的名字,排在十几名开外,后面跟着的工资条数字是**108.5元**——这是他作为八级工的基本工资加上象征性的、平均分配的“老资格”补贴,在旧体制下足以傲视群雄的数字,此刻在新榜上却显得如此平庸甚至寒酸。

一股滚烫的血猛地冲上易中海的头顶,耳边嗡嗡作响。一百五十八块七!这相当于他易中海辛苦工作几十年才熬到的级别工资!一个毛头小子,凭着一股子蛮劲和钻营(易中海固执地认为),一个月就拿到了?凭什么?!

那晚,易中海破天荒地失眠了。老旧的木板床在他辗转反侧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窗外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他那张布满皱纹、此刻因憋屈而扭曲的脸上。他脑子里像走马灯一样:

* 年轻时苦练技术,手上磨出多少血泡才考上的八级工。

* 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以厂为家,赢得“道德模范”的赞誉和工友的尊敬。

* 在厂里,谁见了不尊称一声“易师傅”?连领导都对他客客气气。

* 他引以为傲的不仅仅是工资,更是这份用几十年汗水、技术和“德高望重”铸就的身份和地位!这是他在轧钢厂安身立命的根本!

可现在呢?杨怀民这三把火,烧掉了什么?烧掉了他赖以骄傲的基石!一个毛头小子的工资条,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他脸上,把他几十年的“荣光”打得粉碎。


    (http://www.00ksz.com/book/ggjhdj-10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