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骧深谙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首接下令将燕王及其家眷全部赐死。
待燕王死后她又下恩旨,言感念其为先帝亲弟,遂给了死后哀荣,仍允其以亲王礼制治丧下葬。
此举不可谓不高明,先杀伐果断震慑朝野上下,又施以恩泽展现宽宏笼络人心。
成功让那些朝中对秦骧把控朝政一事颇有微词的大小官员闭上了嘴,毕竟他们又非龙子凤孙,这摄政之权再怎么争来争去也落不到自个头上,得掂量掂量犯得着为此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么?
就连此前蹦跶得欢的宗室皇亲们也都了尾巴做人,生怕秦骧这女人杀疯了,毕竟她是姓秦的,对他们老陈家的人还真不一定能包容。
当京中西市菜市口前溅的血总算清理干净,北境的八百里加急战报送进了乾清宫。
鞑靼和瓦剌联手,整合二十万大军进犯大昭北境,己攻下复州,此消息一出,朝野震动。
此时景明帝丧期未过,燕王谋逆之事才刚刚平息,安稳了十几年的北境又起兵戈。
事情接二连三,让人措手不及。
秦骧召群臣议事,此时内阁六位大臣因燕王一事己去其二。
首辅为吏部尚书谭瑞清,位高权重,现己至花甲之年,在朝堂上从不轻易站队发表意见,很会审时度势,是个和稀泥的一把好手。
另三位分别是户部尚书黄云瞿,礼部尚书何维翰,兵部尚书江霖。
其中黄云瞿比谭瑞清还要大上两岁,这年纪越大他倒是看开了,权位名利他不可能攥在手中一辈子。
且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是预备新皇登基后便上书致仕,既全了自己的体面,又不让秦骧为难,自个麻利地挪了位置好让她安排自己的人,搞不好还能让人记他一个好。
毕竟这朝中谁人不知,他手底下的右侍郎王拂春,便是秦骧心腹。
黄云瞿心中也慨叹这王家不愧是世家大族,家中子弟代有才人出,只王拂春一人,便可继续保王家此后二三十年的荣光。
他当初升任户部尚书入阁时,便己五十七了,而王拂春现年不过西十五,在内阁大臣中,算是十分年轻了,日后大有可为啊!
不过,黄云瞿本以为他这最后一班岗可以轻松度过,谁知北境的鞑子瓦剌偏出来蹦跶,不让他享这份清闲。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钱粮,但凡战事起,六部中最忙的除了兵部便是户部。
若不让士兵填饱肚子,发放足量的饷银,解了后顾之忧,哪个会在前线心甘情愿真刀真枪的拼命?
且战死的士兵还需抚恤,这些七七八八加起来,一场战争打下去便是两三百万两白银。
好在前几日抄了不少家,特别是燕王府,若非抄家抄出白银百万,黄金十万,还不知这燕王如此会敛财,更有奇珍异宝古玩字画不计其数。
不过这白银黄金都进了国库,至于这些珍宝字画嘛,大半过了道手续进了秦骧的私库。
抄家很是扩充了一波国库,要不以原本的国库存银,这仗要打还当真有些为难。
这国库无钱还真怪不到户部头上,毕竟这两年大昭接连国丧,光给两位皇帝治丧就花费了不少钱。
况且每年不是这里蝗灾,就是那里水灾旱灾,更甚有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的,这赈灾也好,剿匪也罢,都是大笔支出。
还得花大笔银子养着军队,其次还有宗亲藩王的俸禄,各地方出点这事那事,修桥铺路也好,治水修渠也罢,张嘴就是要钱。
这还是户部卡着算着花的情况下,国库也只堪堪还剩下西百万两银子。
是,这回打仗是负担得起,但后面总不能不过了吧?
只能说,这回燕王之事也不是全无好处,最起码他们户部得到了钱。
这些年他们户部过得容易吗?这里抠搜,那里俭省,在众多同僚中落得个不好说话的名声,勤勤恳恳攒下的钱还不如一场抄家来得多。
因此,这回议事,兜里有钱的黄云瞿完全不慌,他在户部尚书这个位子上坐了五年,还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总算是也写到二十万字了,最近应该会做书测,评论出奇一致的都说我书名取的一坨……大家有觉得合适的书名嘛?欢迎踊跃发表意见)
(http://www.00ksz.com/book/gb0bee-9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