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日军大规模围剿后,根据地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林宇深知,要想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长久立足,必须抓住这难得的间隙,进一步巩固根据地的根基,提升部队的综合实力。
首先,林宇将目光投向了经济建设。根据地原本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的战争又使其遭受重创。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林宇组织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一方面,大力推行土地改革。将从地主手中没收的土地合理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们纷纷投入到农田开垦和耕种中,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不仅满足了根据地内部的需求,还通过与外界的贸易往来,换取了急需的物资。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工业生产。利用缴获的日军设备和技术人员,在根据地内建立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和农具厂等。兵工厂能够生产简单的枪支弹药和维修武器装备,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被服厂为战士们提供了充足的军装和被褥;农具厂则制造出各种实用的农具,助力农业生产。
在教育领域,林宇同样高度重视。他认为,培养有文化、有觉悟的人才是抗日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于是,在根据地内广泛兴办学校,从小学到中学逐步完善教育体系。不仅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常识培训。许多年轻人在接受教育后,主动投身到抗日队伍中,为部队注入了新鲜的知识力量。
军事建设方面,林宇并没有因为此次战役的胜利而放松警惕。他根据战斗中暴露的问题,对部队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和整编。加强了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训练,提高部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同时,选拔优秀的基层军官,送往专门的军事院校深造,培养高素质的军事指挥人才。
此外,林宇还致力于加强与周边抗日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他派出使者,与其他抗日根据地互通有无,交流抗日经验和情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抗日联盟网络,使各方力量能够相互呼应、相互支持。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危机正在悄然酝酿。日军在遭受此次惨败后,恼羞成怒,将林宇的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秘密制定了更为阴险毒辣的报复计划,勾结了盘踞在附近的伪军势力,准备再次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遥远的城市中,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内,日军将领们围坐在作战地图前,谋划着如何一举摧毁林宇的抗日根据地,彻底消灭这股让他们头疼不己的抗日力量。而林宇和他的部队,即将面临一场更为严峻的生死考验,他们能否识破敌人的阴谋,再次捍卫根据地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http://www.00ksz.com/book/ehdjef-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