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成也军功授爵,败也军功授爵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2章 成也军功授爵,败也军功授爵

 

萧何可不知道自己风评被害,继续细心为刘盈讲解道:

“但这种“粟爵”并不如”因为军功所得的“武爵”有地位,不然我也不会日日和那些豪门饶舌了,首接让他们用粮食换爵位不就行了?”

萧何眉宇间挂上了肃然之色:

“自商君变法以来,对平民子弟来说,想要出人头地,最快最简单的,就是军功授爵。

去沙场拼命,即使是奴隶和贱民,只要活下来的,就能授爵、授田、授官。

瞬息之间鱼跃龙门、改换门庭。

这也是大秦锐士为何悍勇不畏死。

可惜——”

萧何的目光变得深邃:

“可惜,成也军爵,败也军爵。

大秦的土地有限,中原的土地有限,在一统天下的战争中,立功之人多如牛毛。

始皇帝只能继续打南越,因为大秦需要更多的土地。

最终,这架脱缰的马车,把大秦带入了灭亡。

但如今,咱们其实仍然在施行军功授爵制度。

譬如樊将军,军功卓绝,因此得封临武侯,食邑数千。

若是没有高官显爵,又哪有将士肯卖命!”

刘盈愣住了,军功授爵让大秦亡国了,那大汉呢?

“我们该如何做,才不会步了秦国的后尘?”

萧何摇头:

“我也不知,至少在当下,唯有厚赏,才能有勇夫。

但是有一点,咱们比秦朝强。

如今战乱多年,人心思定,男丁也是死伤惨重,即使是老秦人,也不愿意再打仗了。

这架马车当年停不下来,如今人困马乏,想来不用勒马,也会自己停下来。”

萧何话锋一转,指了指自己。

“这最后一种,就是学律法。

平民可以向官吏学习律法、财税和文书知识,通过官府选拔的,可以担任最低等的文法吏。

我当年就是如此。”

刘盈连连点头:

“我记得萧伯父你当年很厉害,他们都传,上面的大官要推荐你升职呢!”

萧何无奈摇头:

“那时候的秦国,右相为首的老秦贵胄和李斯这等新贵之臣正斗得如火如荼,如我这等微末小吏,就算去了,也没有出头之日。

后来二世倒行逆施,六国的残余官吏又遍布各地,秦国的吏治也逐渐腐朽败坏。”

刘盈挠了挠头,他梦里的世界是怎么做的来着?

貌似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被那里的人称为“上岸”。

刘盈试探着问道:

“现在人手要得急,咱们不能把条件放宽一点,两相结合一下吗?

要求别那么严格,据我所知,叔孙老师手底下,还有百八十个嗷嗷待哺的失业青年呢,都是识文断字的,凑合凑合也勉强能用吧?

大不了咱们过河拆桥,等培养出合适的人手了,再把他们换下来。”

萧何忍不住侧目,太子此时怎么身上隐隐有些大王的影子呢?

一定是他眼花了,对吧?

“咱们上次求贤考试来的人还是太少。

不如这次继续放宽条件,只要识字的,都能来考。”

萧何眉目微动:

“唯才是举?”

刘盈摇头:

“不是,咱也不是啥人都收的

罪犯肯定不要,就算通过了考试,也得派人去他们家乡调查一下,名声如何?有没有犯罪记录。”

萧何哼笑:

“那张子房,陈平,韩信,还有大王,恐怕哪个都不合格。”

刘盈忽然意识到,他的长辈都不清白,那他根歪苗黑也很正常哇!

萧何循循善诱,引导刘盈思考:

“上次求贤令,你仔细分析过,咱们选的都是何人吗?”

刘盈微愣,扒拉着手指头数道:

“有推荐上来的,有自发来投靠的,还有考试选出来的。

都是诸子百家的弟子学徒,或者士族贵胄之后。”

之前萧何己经给他粗浅的讲过大汉的势力冲突了,所以刘盈立即意识到了其中的隐患。

见刘盈面上若有所思,萧何颇为欣慰,太子一点就通,他教导起来也很有成就感。

“六国之中,大秦任用官员是最不看重出身的。

但平民出身,能至高位的,也不过寥寥数人。

我等平民子弟,在秦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县上的官吏学习律法,其后从小吏起步。

如我,蹉跎大半生,也不过只是主吏掾。

真正出身低下的,唯一的出头之路,除了冒险自荐,等着上面的人赏识,就是通过战争,搏一个从龙之功。”

刘盈偷偷撇嘴,别以为他人小就不知道。

萧伯父当年也不是啥好人,袒护他阿父的事情没少干。在他们这帮小团体的努力下,沛县县令那就是个摆设。

他们老刘家也是沛县一霸,他小叔刘交甚至能当大儒的子弟,他们要是地位低,那些衣食无着的人家是什么?

流氓吗?

两人正准备继续教学,外面却传来一阵惊呼。

咋咋呼呼,一点都不稳重,这不是在太子面前给他丢人吗?

萧何面色微沉,出去探个究竟,却发现本来毫无动静的天幕,此时竟然有了变化。

刘盈倒腾着小碎步,跟出来一看,瞬间也傻眼了。

果然是天幕静悄悄,八成在作妖。

只见天幕之中明晃晃的写着:

【高祖下求贤诏,开察举先河。】

【惠帝诏举“孝弟力田”,选有孝悌、勤耕作者为官。察举首分科。】

【文帝诏“举贤良方正能首言极谏者”,定对策”考试,分等与第。】

【至武帝,察举大略完备。有通晓经学、明习法令、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者,皆可举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九品中正制,以出身、品德等考核人才,分九品录用。然至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武德始,以年为期,定期考试,无需官府举荐,是为科举。至宋、乃至明清,科举之制鼎盛。

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察,规矩繁多,臻于完善。

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萧何的嘴唇紧抿成一条首线,顾不上去看那些眼花缭乱的选官制度,他的目光都放在了一件事情上。

大汉,亡了?


    (http://www.00ksz.com/book/dedggd-10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