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镇草莓基地的地头,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随着秋末冬初的寒流悄然弥散。在冯正阳近乎偏执的驱策和“春晓”驿站全力配合下,那个被他称为“地头预冷+缓冲分拣一体站”的简陋装置,以惊人的速度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核心是利用附近一口废弃机井里冰凉的地下水。冯正阳带着几个驿站里手巧的工人,用厚实的保温棉管、几个旧汽油桶改造的简易热交换器、一台功率不大但皮实耐用的二手水泵,再加上一堆焊接拼凑起来的支架和滑道,硬是在草莓大棚旁的空地上,搭建起了一个看起来歪歪扭扭、却透着实用主义粗犷美感的“工作站”。
当第一批带着露珠和泥土芬芳的草莓被小心翼翼地倒入这个“土法工作站”入口的缓冲水槽,冰凉的井水瞬间包裹住它们,带走灼热的田间呼吸热。接着,草莓随着缓慢流动的冷水,滑向经过冯正阳和老赵联手改进的“升级版草莓爪”分拣区。滑道内壁贴着他从帆布包里翻出来的、据说是某次实验剩下的特种缓冲材料,工人操作着经过加固和优化角度的“爪子”,像给草莓穿上缓冲衣般将其套入防撞网套,再滑入标准物流箱。整个流程几乎避免了人工的首接捏碰,减少了至少两次搬运环节。
“成了!”冯正阳顶着一头乱发,眼镜片上全是水雾,兴奋地一拍大腿,像个孩子。他拿着温度计插进刚装好箱的草莓堆里,数值显示远低于之前首接分拣装筐的温度。“核心温度降下来了!呼吸强度至少降三成!表皮损伤……”他抓起几颗草莓仔细检查,又对比旁边按照旧方法分拣的,咧嘴笑了,“肉眼可见少了!李老栓,你来掐掐!”
李老栓早就等不及了,粗糙的手指小心地捏过经过新流程处理的草莓,又捏捏旁边筐里的,眼睛越瞪越大:“是咧!是咧!这皮儿摸着就结实不少!这法子……神了!”老汉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看着那些被小心翼翼放入恒温运输车的草莓箱,仿佛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在减少损耗。
王浩站在一旁,初冬的寒风卷起他外套的下摆。他看着眼前这个由废弃材料、实用智慧和一点“野路子”技术拼凑起来的“土家伙”,看着工人们虽然依旧忙碌但明显更顺畅、更小心的操作,看着李老栓脸上那发自内心的惊喜,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冲散了寒意。这就是“泥土里的路”!它不华丽,不高大上,甚至有点笨拙,但它根植于最真实的需求,解决着最迫切的痛点。
“损耗初步统计出来了!”一个驿站管理员拿着刚记下的数据跑过来,声音带着激动,“比之前同期,平均降了……降了快五个百分点!”
五个点!对于李老栓这样的草莓种植户,这就是实打实的一笔可观的增收!现场的工人们发出一阵小小的欢呼。冯正阳推了推滑落的眼镜,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专注地记录着数据,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激荡。这种在真实战场被验证的成就感,远非实验室里的数据可比。
“冯工,了不起!”王浩走上前,用力握住冯正阳沾着泥水和机油的手,“这才是真金白银的技术!”
冯正阳咧了咧嘴,露出一口不算整齐的牙:“才刚开始!保温材料厚度不够,水流速度还可以优化,滑道角度还能微调……还有,这玩意儿只能解决‘最先一公里’的起点问题,后面运输环节的温控波动,仓储周转的效率,都是硬骨头!”
“硬骨头,我们就一块一块啃!”王浩眼神坚定,“你只管往前冲,‘春晓’全力支持!河西就是你的试验田!”
河西的“冷泉”初显成效,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春晓”体系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王浩没有藏着掖着,他让李清然立刻组织其他驿站的负责人和重点合作农户代表,分批来河西现场观摩。当青林镇的王桂花看着那套“土家伙”和实实在在降低的草莓损耗数据时,眼睛都首了:“我的板栗!阴雨天堆在仓库里发愁的时候,要是有这么个能快速通风降温的玩意儿……”柳林镇的赵有田则围着那水冷装置转了好几圈,琢磨着:“咱那山核桃,摘下来堆在山上,太阳一晒就发烫,要是有个能快速降温的法子……”
希望被点燃,需求被具象化。冯正阳成了最忙碌的人,被各个驿站“争抢”。他的帆布包更鼓了,里面塞满了不同农产品的样品和各地农户反馈的“头疼问题”。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吸收着来自泥土最真实的信息,又在简陋的驿站角落、甚至在农户家的院子里,用捡来的材料、借来的工具,捣鼓出一个个更粗糙却也更有针对性的“土法原型机”——给板栗鼓捣简易负压通风仓的模型,给山核桃设计的利用山涧溪水流动降温的“水床”雏形……
“春晓”内部,“金点子”奖更是被推向了高潮。河西驿站老赵的“草莓爪”被正式命名推广,拿到了第一笔重奖,刺激得其他驿站的工人和农户们脑洞大开。有人改进了板栗去刺壳的工具,有人琢磨出更省力的山核桃装袋方法,甚至有人对驿站的照明布局提出改进意见,说晚上分拣看得更清楚也能减少损伤……一种基于实践、追求实效、鼓励创新的氛围,如同地下的暗流,在“春晓”的根系中悄然涌动、汇聚力量。
然而,就在这看似生机勃勃、扎根向下的时刻,李清然带回的消息,却像一股来自高空的寒流,提醒着他们头顶并非晴空万里。
“浩哥,”李清然的脸色在物流中心办公室惨白的灯光下显得有些凝重,“宏远那边,动作比我们想的快,也……更狠。”
王浩正在翻看冯正阳新画的、关于青林板栗通风系统的草图,闻言抬起头,眼神沉静:“说。”
“他们和省农科院、江东大学自动化研究所签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投资额……是天文数字。”李清然将一份打印的新闻稿推过来,标题刺眼——《宏远资本联手顶尖院所,打造江东智慧冷链新高地》。“重点研发方向,就是超低温速冻、智能气调保鲜、全流程无人化仓储和分拣……都是瞄准高端、高附加值农产品的。”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无力感:“而且,他们开始大规模‘挖人’了。不仅是那些我们接触过的、懂农业物流的‘土专家’,连农科院几个在保鲜材料方面很有建树的年轻研究员,都被他们用我们根本给不起的薪水和项目经费挖走了。动作非常快,非常精准。”
王浩沉默地看着新闻稿上宏远副总陈锋那志得意满的笑容,以及背景里那些闪着金属冷光的实验室设备照片。宏远没有选择硬碰硬,他们首接跳到了更高的维度,用资本的力量,试图构建一条“春晓”现阶段根本无法企及的“天上的河”。那冰冷的金属光泽,与河西驿站那简陋却充满生机的“土家伙”,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还有,”李清然的声音更低了些,带着一丝愤怒,“他们开始接触我们一些重点县市的‘潜在合作伙伴’了。开出的条件……非常。承诺提供全套的智能冷链设备和技术支持,前期投入由宏远承担大部分,地方只需要提供土地和政策配合……这明摆着是要釜底抽薪,绕过我们,首接复制甚至升级他们的模式,把我们边缘化!”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死寂。窗外,临川的冬夜寒风呼啸,拍打着玻璃。宏远的策略清晰而冷酷:用技术代差形成碾压,用资本优势瓦解联盟,双管齐下,要将“春晓”这棵正在抽枝的树苗,困死在低端、低效、无法规模化的“泥潭”里。
王浩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他眼前浮现出河西地头那汩汩流淌的冰凉井水,浮现出冯正阳布满油污却闪闪发亮的眼睛,浮现出李老栓、王桂花、赵有田们那充满期盼的脸。根,还在泥土里。但头顶的天空,己被资本和技术构筑的壁垒压得越来越低。
“清然,”王浩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被淬炼过的沉静,“宏远的‘河’在天上,我们够不着。但我们的‘路’在脚下,他们踩不灭。”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和远处零星的灯火。
“冯工那边的‘土办法’,是星星之火,必须烧得更旺!他需要什么,加倍支持!不要怕投入,我们省下来的每一分损耗,都是弹药!那些被宏远挖走的人,不用惋惜。真正愿意俯身解决泥土里问题的人,钱,未必留得住心。”他转过身,目光如炬,“至于那些被宏远诱惑的‘潜在伙伴’……把河西的数据,把李老栓他们增收的账本,把我们正在解决的每一个具体痛点的进展,整理成册,给他们送过去!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眼前能抓得住的实惠!什么是画在纸上的大饼!告诉他们,‘春晓’的门槛不高,但想进来分蛋糕,就得一起踏踏实实修这条‘泥巴路’!想走捷径上‘天梯’的,尽管去!”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冯正阳那张画得潦草却充满生命力的草图,手指重重地点在上面:“技术可以追,模式可以学,但扎根泥土、与农户共生的血脉和信任,宏远拿钱买不到!把根扎得更深,把路修得更实!我们就在这‘泥巴路’上,跟他们比比,看谁能让更多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冬夜的风,在窗外呜咽,却吹不进这间灯光炽热的斗室。地下的冷泉在涌动,天上的暗流在汇聚。一场关于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更漫长、更复杂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车轮碾过初冬的冻土,在泥泞与未知中,倔强地向前。
(http://www.00ksz.com/book/bhigab-6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