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扎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2章 扎根

 

省城风暴的余威,在临川这片土地上催生出的,是前所未有的热浪。李清然一头扎进了比之前应对宏远围剿时更加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周边县市伸来的橄榄枝,不再是试探性的枝桠,而是带着急切渴望的藤蔓,迫不及待地想要缠绕上“春晓”这棵在风霜中愈发挺拔的树。

电话铃声从早到晚几乎不曾断绝,临川县物流中心那间小小的办公室,成了区域物流改革风暴眼中的指挥所。李主任的声音彻底哑成了破锣,却精神矍铄,逢人便拍着桌子强调:“稳!王老板说了,根基在临川,步子要稳!宁缺毋滥!”他按照王浩定下的调子,严格筛选着合作对象,优先选择那些农业基础扎实、地方支持力度大、民风淳朴务实的县区,将“春晓”模式的核心——本地化运营、深度惠农、风险共担——像种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播撒出去。

而王浩,在经历了那场耗尽心神的豪赌后,仿佛进入了另一种节奏。他依然忙碌,却不再是之前那种被风暴裹挟着、无暇喘息的奔命。他的重心,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方式,锚定在了两个地方:冯家小院那片温暖的灯火,以及临川县内那些正在抽枝展叶的“春晓”新芽。

婴儿房里的恒温加湿器依旧低鸣,安安和远远一天一个样。王浩学着给孩子换尿布,笨拙却耐心十足。他会在赵梦雪喂奶时,坐在一旁,轻轻握着远远的小脚丫,感受那微弱却执着的蹬踹之力。更多的时候,他抱着其中一个,在小小的院子里踱步。秋阳透过稀疏的葡萄藤,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抱着孩子,驻足在那枯枝上新发的、米粒大小的绿芽前,低声絮语,像是在对怀中的婴儿,又像是在对那倔强的生命诉说:“看,再难,也要冒出头来。根扎得深,就不怕。”

赵梦雪的身体在缓慢恢复,脸色依旧带着产后特有的苍白,但眼神里的神采却一点点亮了起来。她敏锐地察觉到丈夫的变化。他眉宇间那层被危机时刻强行压下的阴霾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内敛的力量,像被河水反复冲刷过的礁石,棱角或许被磨去少许,质地却更加坚硬。她心疼他眉宇间挥之不去的疲惫,那是透支后身体本能的抗议。每当王浩抱着孩子在小院里踱步,她会默默泡一杯温热的蜂蜜水放在藤椅旁的小几上,或者在他哄睡孩子后,轻轻替他揉捏紧绷的肩颈。

“别太拼,浩哥。”她声音轻柔,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家里有我,孩子也好带。‘春晓’那边,清然和李主任现在都顶得起来。”

王浩握住她覆在自己肩头的手,她的手依旧微凉,却传递着令人心安的力量。“我知道。”他闭上眼,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与妻子的抚慰,“不是拼,是得把根扎得更深些。宏远吃了亏,不会甘心。他们现在蛰伏,是在等机会,等我们露出破绽,或者……等我们步子迈得太大,自己扯着了筋。”他睁开眼,目光投向院墙外,“趁现在,把临川的每一个驿站,都变成铁打的营盘,把和农户的纽带,拧成一股挣不断的绳。这样,下次风来,才站得更稳。”

他的行动印证着他的话。他没有急着去外县指点江山,而是把时间大把地花在了临川本土。河西镇的草莓大棚里,他蹲在田垄边,听李老栓讲着新引进的品种对运输温度和包装的更高要求;青林镇的板栗加工点,他和王桂花一起研究如何利用“春晓”的渠道,把板栗仁、板栗糕这些深加工产品更快地送出去,提升利润空间;柳林镇的山核桃林深处,他跟着赵有田爬上陡峭的山坡,实地查看新规划的物流集散点位置是否合理。

这些走访,不再仅仅是视察,更像是一种扎根。他带去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承诺和并肩前行的姿态。农户们看他的眼神,除了最初的感激,更多了厚重的信赖和托付。那些曾铺在省城冰冷地砖上的账本,此刻仿佛化作了无形的契约,深深烙印在临川的土地上。

这天下午,王浩刚从柳林镇风尘仆仆地回来,车还没在冯家小院门口停稳,就看到李清然的车也几乎同时到了。李清然跳下车,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凝重的复杂表情。

“浩哥!”他快步迎上来,声音压低了,却掩不住其中的波澜,“省里调查宏远的事,有初步结论了。”

王浩心头一紧,面上不动声色:“怎么说?”

“和我们预料的差不多。”李清然语速很快,“处理了一个跳得最高的中层,定性为‘个人不当竞争行为’,宏远资本总部发表声明,表示‘管理失察,深刻反省’,并承诺‘严格遵守市场规则’。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王浩嘴角扯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断尾求生,弃卒保帅。资本的游戏规则而己。伤筋动骨了吗?”

“没有。”李清然摇头,眼神锐利,“但陈锋那老狐狸的日子也不好过。内部消息,这次失利让他在董事会里威信大损,宏远内部对临川乃至整个江东省市场的策略产生了严重分歧。强硬派失势,保守派占了上风。短期内,他们应该不会再像上次那样,发动不计成本的正面强攻了。”

“这是好事。”王浩点点头,目光沉静,“给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喘息和扎根的时间。”

“但是,”李清然话锋一转,眉头微蹙,“树欲静而风不止。宏远明面上偃旗息鼓,暗地里的动作却未必会停。我们刚收到消息,他们开始大规模接触省内,尤其是江东大学和几个重点研究所的冷链物流、智能仓储方面的专家和团队了,开价很高。”

王浩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冷链?智能仓储?”

“对!”李清然语气肯定,“动作很快,针对性极强。显然,上次他们想从政策和渠道上掐死我们没成功,这次,是想从技术层面,弯道超车,或者……首接把我们甩开!”

一股寒意无声地爬上王浩的脊背。宏远这一手,更狠,也更难防!政策可以争取,渠道可以深耕,民心可以凝聚,但技术壁垒,是需要真金白银和时间去砸的!以宏远的资本体量,如果真让他们在冷链和智能化这些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性优势,建立起护城河,“春晓”辛苦打下的本地化运营优势,很可能会被其高效、低成本的技术优势迅速抹平甚至碾压!

“他们想用钱,砸出一条科技护城河,把我们困死在‘低端’的泥潭里。”王浩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金属般的冷硬。

“我们怎么办?”李清然眼中燃烧着不甘的火焰,“总不能坐以待毙!可技术研发……投入太大,周期太长,我们……”

王浩沉默着,目光再次投向小院那株枯藤上的几点新绿。寒风料峭,那抹嫩绿在萧瑟中显得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倔强。他想起省城广场上那些沉默的农民,想起账本上承载的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想起妻子冰凉却紧握的手,想起婴儿软绵绵却充满生命力的抓握。

“根,不能动摇。”他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像砸在地上,“临川是我们的根,农户的信任是我们的根。技术很重要,但不能为了追技术,丢了根本。”他顿了顿,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沉淀后的智慧光芒,“宏远有钱,可以请最好的专家,买最贵的设备。我们没有。但我们有他们最缺的东西——扎根泥土的实践场景,最真实的痛点和需求。”

他看向李清然,目光灼灼:“清然,你立刻去办两件事:第一,把我们所有驿站在实际运营中遇到的、关于保鲜损耗、仓储效率、配送路径优化这些最具体、最头疼的问题,全部梳理出来!越细越好!第二,不要只盯着那些顶尖的、被宏远盯上的大专家,去找!找那些真正懂农业、懂物流、有想法但可能缺乏平台和资金的实干型技术人才,尤其是那些愿意俯下身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土专家’!告诉他们,‘春晓’有最真实的战场,有最迫切的需求,有愿意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技术买单的诚意!”

李清然的眼睛亮了起来:“浩哥,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走高大上的纯研发路线,而是走‘问题导向、实用优先’的接地气路线?用我们的场景和需求,去吸引和孵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对!”王浩用力点头,一股破釜沉舟的锐气重新在他眉宇间凝聚,“宏远想用钱砸出一条天上的河,那我们就用脚,在泥土里踏出一条地上的路!把根扎得更深,让每一片叶子,都向着最需要阳光的地方生长!技术不是目的,让乡亲们地里的东西少烂一点,跑得更远一点,卖得更好一点,才是根本!我们就围绕这个‘根本’,去抽我们的枝,发我们的叶!”

他的目光扫过小院,扫过那株枯藤,最后定格在屋内透出的温暖灯光上。车轮碾过惊涛,驶入的并非坦途,而是另一片更需智慧与定力的战场。根深,方能叶茂。他深吸一口气,那带着泥土和风霜气息的空气涌入肺腑,带来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


    (http://www.00ksz.com/book/bhigab-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