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春日试验田
冰雪消融,太湖边的柳树抽出新芽。林砚在小院旁开辟了一块试验田,用木栅栏围起来,里面种着他从各地找来的种子——有西域的棉花,南方的甘蔗,还有他用嫁接法培育的果树苗。
“这棉花真能长出能做衣服的东西?”木婉清蹲在田埂上,戳了戳刚冒出的绿芽,“看着跟野草似的。”
“等秋天你就知道了。”林砚正在给甘蔗苗浇水,“这东西比麻布暖和,做成棉衣,冬天就不怕冷了。”他想起现代的棉纺织技术,打算今年试试纺纱织布。
王语嫣则在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她用林砚做的“笔记本”,每天记下温度、湿度和幼苗高度。“你说的嫁接法真有意思,把桃树的枝条接到李树上,真能长出又大又甜的果子?”
“试试就知道了。”林砚擦了擦汗,“以前在书上看过,说是能行。”
这日午后,试验田忽然来了个不速之客——游坦之。他衣衫褴褛,脸色苍白,见到林砚,竟“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林少侠,求你救救我!”
林砚一愣:“你怎么变成这样了?起来说。”
游坦之这才哭诉起来——他被江湖人追杀,又中了丁春秋的毒,走投无路,听说林砚在无锡行善,便想来碰碰运气。
木婉清皱眉:“他以前帮着慕容复做了不少坏事,凭什么救他?”
“可他现在己经没威胁了。”林砚看向游坦之,“你的毒,我未必能解,但我知道有个人或许能帮你。”他写了封信,“你去缥缈峰找李清露,她那里有解药。但你要答应,以后再也不能为非作歹。”
游坦之接过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木婉清不满道:“就该让他自生自灭。”
“得饶人处且饶人。”林砚道,“他本性不坏,只是被人利用了。”
王语嫣笑着点头:“你总是心太软。”
春日里,试验田的幼苗一天天长高。林砚又做了个“曲辕犁”,比传统的首辕犁更省力,一个人就能拉动。村里的老农见了,纷纷来请教,林砚干脆教他们做了十几个,春耕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照这样下去,今年的收成肯定好。”老农们笑得合不拢嘴。
夕阳下,林砚坐在田埂上,看着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或许比江湖上的腥风血雨更有意义。
第八十一章:夏荷池畔风波生
盛夏时节,林砚在院子里挖了个荷花池,引太湖水进来,种上了莲藕。荷叶田田,粉色的荷花亭亭玉立,成了小院里最别致的风景。
这日,段誉带着一个消息来了——耶律洪基去世,辽国新帝登基,派使者来大宋议和,想重开边境贸易。
“朝廷己经答应了,还说要选几个懂商贸的人去辽国。”段誉道,“父皇推荐了你,说你脑子活,能帮着大宋多赚些好处。”
林砚愣住了:“我?我可不懂商贸。”
“你懂的比谁都多。”段誉笑道,“你做的那些风车、曲辕犁,在辽国肯定受欢迎。还有你酿的酒、做的玻璃,说不定都能卖个好价钱。”
木婉清立刻反对:“不行!去辽国那么远,万一有危险怎么办?”
王语嫣也担忧道:“边境刚太平,去那里太冒险了。”
林砚沉吟片刻:“我倒是想去看看。不是为了赚钱,是想看看那边的百姓到底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而且……”他看向荷花池,“或许能把棉花种子带过去,让那边的人也能穿上棉衣。”
“你就是闲不住。”木婉清嗔道,却也知道他决定的事很难改变,“要去也行,我跟你一起去!”
“我也去。”王语嫣轻声道。
段誉拍手道:“好啊!我们一起去,路上也热闹。”
正说着,陈长老匆匆赶来,脸色凝重:“林少侠,不好了,有人在试验田的棉花地里放了毒虫,幼苗都被啃了!”
几人赶到试验田,果然见棉花苗被啃得七零八落,地上还有不少毒虫在爬。林砚认出是“地老虎”,一种专吃幼苗的害虫。
“是谁这么缺德!”木婉清怒得拔剑。
“别急。”林砚蹲下身,仔细查看,“这虫子怕烟碱,我们可以用烟草泡水洒在地里,能毒死它们。”他又想起现代的农药,“还可以用生石灰和硫磺混合,做成‘石硫合剂’,既能杀虫,又能杀菌。”
众人立刻照办,果然有效。陈长老查了几日,发现是几个被张大户收买的地痞干的——张大户记恨上次被县令处罚,就想报复林砚。
“这种人,就该送官查办。”段誉道。
林砚却摇了摇头:“算了,给他个教训就行。我听说他家的田也遭了虫灾,送些杀虫的药过去吧。”
木婉清不解:“你还帮他?”
“冤冤相报何时了。”林砚道,“让他知道,害人不如帮人,才是正经。”
几日后,张大户果然亲自来道谢,还送了几匹布作为赔偿。看着他笨拙道歉的样子,林砚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悄改变。
荷花池里的莲子渐渐成熟,林砚摘了些,用新法煮成冰糖莲子,清甜可口。大家坐在池边品尝,商量着去辽国的事,阳光透过荷叶洒下来,温暖又宁静。
第八十二章:北行路上遇知音
初秋,林砚带着王语嫣、木婉清,与段誉、阿朱一起,踏上了前往辽国的路。他们没有骑马,而是坐了一辆特制的马车——林砚在车厢里装了弹簧座椅,走起来平稳不颠簸,还带了不少路上用的东西:望远镜、指南针、急救包,还有几袋棉花种子。
“这椅子真舒服,比宫里的马车还稳。”段誉晃着腿,手里拿着望远镜看风景,“林兄,你这玩意儿能不能给我做一个?”
“回去给你做十个。”林砚笑着拿出指南针,“我们现在往西北走,再有五日就能到边境了。”
木婉清则对急救包里的“纱布”感兴趣:“这布织得真密,比普通麻布好用多了。”
“这是用棉花纺的纱织的,吸水又透气。”林砚道,“等我们学会了纺纱织布,就能做更多了。”
路上经过一个小镇,正赶上集市。林砚见有个老木匠在做犁,却做得很笨重,就上前指点他做曲辕犁。老木匠半信半疑,照着做了一个,果然轻便好用,对林砚佩服得五体投地,非要请他们去家里吃饭。
老木匠的女儿叫阿秀,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见林砚懂这么多新奇东西,就缠着问东问西。当听说林砚要去辽国推广棉花种植,眼睛一亮:“我爹会织布,我可以跟你们去,帮着教大家纺纱!”
林砚喜出望外:“太好了!有你帮忙,就省事多了。”
阿秀的加入让队伍更热闹了。她教王语嫣和木婉清纺纱,林砚则教老木匠做更省力的织布机,段誉和阿朱则负责打听路况,一路走走停停,倒也不觉得枯燥。
这日,他们来到一处草原,正赶上牧民们在祭敖包。一个穿着蒙古袍的老者见林砚的马车上装着风车模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能用来做什么?”
林砚当场演示给他们看,风车借着风力能抽水、磨面。牧民们看了都很惊奇,纷纷围着他请教。
老者竖起大拇指:“中原人真聪明!我们草原上 wind 大,要是能做这个,冬天就不用那么辛苦打水了。”
林砚听懂了他说的“wind”,笑着用刚学的几句蒙古语道:“可以教你们做,很简单。”
当晚,牧民们杀了羊,盛情款待他们。围着篝火,大家喝酒唱歌,老者弹着马头琴,阿秀唱着中原的小调,木婉清和牧民的姑娘们一起跳舞,王语嫣则和林砚说起了悄悄话。
“你看,大家这样相处,多好。”王语嫣轻声道。
林砚点头:“是啊,不管是宋人还是辽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段誉喝得醉醺醺的,拉着老者的手道:“等我们从辽国回来,就把棉花种子送过来,让你们也能种出棉花,冬天穿得暖暖的。”
老者高兴得连连点头,用汉语道:“好!好!我们是朋友!”
夜深了,大家渐渐睡去。林砚躺在草地上,看着满天繁星,忽然觉得,这次北行或许是对的。他带来的不只是种子和工具,更是一种希望——一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可以和平共处的希望。
第二天,他们告别了牧民,继续往北走。马车在草原上留下长长的辙痕,像一条连接南北的线,将温暖和善意,一点点传递下去。
第八十三章:辽国宫廷显真章
抵达辽国上京时,己是深秋。新帝耶律洪基的侄子耶律延禧亲自接见了他们,见林砚一行人衣着朴素,还带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不禁有些轻视。
“听说宋使带来了能赚钱的法子?”耶律延禧端着酒杯,语气带着嘲讽。
林砚不卑不亢,拿出风车和曲辕犁的模型:“陛下,这不是赚钱的法子,是能让百姓过得更好的法子。有了风车,磨面、抽水都省力;有了曲辕犁,种地效率能提高一倍。”
他又拿出棉花种子:“这种植物叫棉花,种出来的纤维能织布做衣,比皮毛轻便,比麻布暖和,若能在辽国推广,百姓冬天就不用挨冻了。”
耶律延禧将信将疑,让工匠照着模型做了风车,果然好用。又让人试种棉花,虽然己是深秋,但在温室里种下的种子还是发了芽。
“看来宋使果然有本事。”耶律延禧态度缓和了些,“不知还有什么好东西?”
林砚拿出望远镜:“这叫望远镜,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守关、打猎都能用。”他又演示了指南针,“这叫指南针,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指明方向,不会迷路。”
耶律延禧看得眼睛发亮,当即决定在辽国推广这些东西,还让林砚负责指导工匠制作。
在辽国的日子里,林砚一行人忙得不亦乐乎。林砚教工匠做风车、织布机,王语嫣和阿秀教宫女和百姓纺纱织布,木婉清则跟着耶律延禧的妹妹耶律延寿女打猎,两人竟成了好朋友。
段誉和阿朱则喜欢逛上京的集市,把中原的新鲜玩意儿介绍给辽人,又把辽国的特产记下来,打算带回大宋。
这日,耶律延禧设宴款待他们,席间却有人发难——是辽国的太傅,一个守旧的老臣。
“陛下,宋使带来的这些东西,看似有用,实则是想潜移默化地改变我大辽的风俗!长此以往,我大辽子民都会忘了自己是契丹人!”太傅厉声说道。
不少大臣纷纷附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林砚朗声道:“太傅此言差矣。风俗是根,技术是叶。根不能丢,但叶越茂盛,树才能长得越壮。无论是大宋的纺纱机,还是辽国的马鞍,只要对百姓好,就该互相学习。”
他看向耶律延禧:“陛下,您看这酒杯,是中原的瓷器;您穿的锦袍,用的是西域的丝绸。难道用了这些,就不是契丹人了吗?”
耶律延禧恍然大悟,拍案道:“林先生说得对!朕要的是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至于用什么法子,又有什么关系?”他当即下令,谁敢阻挠推广新技术,以抗旨论处。
太傅脸色铁青,却不敢再说话了。
宴席后,耶律延禧单独留下林砚,举杯道:“林先生,朕敬你一杯。你不仅带来了好东西,更带来了让国家变强的道理。”
林砚回敬道:“陛下能听得进不同意见,才是辽国之福。”
窗外,月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林砚知道,改变或许很难,但只要有人愿意开始,就总有希望。
第八十西章:归园田居乐未央
初冬,林砚一行人告别了辽国,踏上归途。耶律延禧亲自送行,还送了不少礼物,最重要的是一封国书——承诺与大宋世代友好,互开贸易,共同推广新技术。
“这次北行,真是收获满满。”段誉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不仅做成了大事,还认识了延寿女公主,她说春天要来无锡看我们呢。”
木婉清哼了一声:“她来也好,我教她种棉花。”
王语嫣笑着点头:“我把纺纱的法子写成了书,带回无锡,让更多人学会。”
林砚则在整理这次的见闻,他画了辽国的地图,记下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打算开春后改良棉花种子,让它更适合在北方生长。
路过雁门关时,他们特意去看望了乔峰。他在草原上盖了间大木屋,养了一群羊,还种了些从无锡带去的蔬菜,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你们来了正好,我刚做了羊肉汤,尝尝。”乔峰笑着招呼他们,看到林砚带的棉花种子,眼睛一亮,“这东西我试过种,在草原上长得不错,明年我多种些,分给牧民们。”
几人围着篝火,喝着羊肉汤,说着分别后的趣事。乔峰听说辽国与大宋议和,十分欣慰:“这样就好,百姓再也不用打仗了。”
归途中,他们又去了少林寺,看望了玄慈方丈的师弟玄寂。林砚把从辽国带回的佛经送给寺里,还教和尚们用风车抽水浇田,乐得老和尚合不拢嘴。
回到无锡时,己是年底。小院里的积雪还没化,试验田却收拾得整整齐齐,陈长老说,棉花虽然被虫灾毁了些,但剩下的收获不错,己经纺出了几匹布,做了几件棉衣,暖和得很。
“开春后,我们把棉花种遍无锡,再推广到江南,让大家都能穿上棉衣。”林砚站在试验田边,看着翻耕好的土地,眼中充满希望。
除夕夜,小院里张灯结彩,乔峰、李清露、阿秀、陈长老都来了,满满一屋子人。桌上摆满了菜,有太湖的鱼,有草原的羊肉,还有用新棉花做的棉袄,大家穿着,暖融融的。
“来,干杯!”林砚举起酒杯,“祝我们的日子,像这棉花一样,越来越暖,越来越红火!”
“干杯!”
众人的笑声回荡在小院里,与窗外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林砚看着身边的人,王语嫣温柔的笑,木婉清爽朗的笑,段誉傻乎乎的笑,乔峰豪迈的笑……忽然觉得,穿越到这个时代,遇到这些人,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春天很快来了,无锡城处处是新绿。试验田里的棉花种子发了芽,风车在田野里转动,织布机的声音在小镇上响起。林砚带着王语嫣和木婉清,在太湖边种了一片桃林,他说,等桃花开了,就像回到了初遇的那天。
偶尔,他会拿出那个从现代带来的、早己没电的手机,着上面的裂痕,想起那个遥远的世界。但更多时候,他会笑着放下手机,因为他知道,最好的时光,就在眼前。
阳光洒在无锡城头,洒在太湖水面,洒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些来自现代的知识,像一颗颗种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和平与幸福的花。而属于林砚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田园之间,在这岁月之中,温暖绵长,乐未央。
(http://www.00ksz.com/book/begadf-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