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驾!让开!前面的!官差办事!速速避让!”
几声急促的吆喝和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靠山屯午后惯有的宁静。正在院子里指挥小虎子他们给新一批芥菜疙瘩干翻面的我,心头猛地一跳。官差?这阵仗…该不会是陈老丈那边运货出了岔子?还是罐头吃坏了哪位贵人的肚子?
没等我脑补完各种“吃官司”的惨烈画面,两匹高头大马己旋风般冲到院门口。马上跳下两个穿着皂色公服、腰挎铁尺的差役,神情倒不算凶恶,反而带着点公事公办的…急切?
“哪位是苏瑶苏小娘子?”为首的差役扬声问道,目光扫过院子里一脸懵的众人。
“呃…我…我就是。”我赶紧上前一步,心里七上八下,脸上还得挤出个笑,“差爷,有何吩咐?”
差役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大概是觉得我这灰头土脸的样子跟“小娘子”不太沾边,但也没多说,从怀里掏出一封盖着红泥大印的信札,双手递过:“奉郡丞大人大人钧旨!大人不日将亲临贵村,视察苏小娘子之农桑产业!此乃大人亲笔手谕!着苏小娘子及村里正,妥善准备!”
“郡…郡丞大人…大人?亲临?”我接过那封沉甸甸的信,脑子有点宕机。里正闻讯也急匆匆赶来,一听是郡丞要来,激动得山羊胡子首抖,连声应承:“差爷放心!放心!定当竭尽全力,恭迎大人莅临!”
送走差役,我和里正面面相觑。小院里也炸开了锅。
“我的老天爷!郡丞要来了!”
“瑶丫头!你这面子可大破天了!”
“快!快收拾!鸡圈鸭舍都得扫干净!别熏着大人!”
“瑶丫头,你那宝贝罐罐和腊肉,可得摆出来让大人尝尝!”
一片混乱中,我拆开那封“沉甸甸”的手谕。信是郡丞亲笔(字写得不错,比我狗爬体强多了),大意是听闻靠山屯出了位奇女子苏瑶,擅农桑,精百工,更制得新奇美食(看来罐头腊肉的名声真传到县里了),心甚嘉许。特择吉日前来视察,一为观其成效,二为体察民情,三嘛…信里没明说,但我嗅到了点“政策扶持”的味道。
“里正叔,”我把信递给他,“您看,大人这意思…像是来送温暖的?”
里正捧着信,手都有点抖,仔细看了两遍,老脸笑成了菊花:“是极!是极!瑶丫头,大人这是看重你啊!说不定…是要给你撑腰,帮你把产业做大呢!咱们村…露脸的机会来了!” 他立刻进入“战时状态”,叉着腰开始指挥,“都别愣着了!张大娘!带人把村里村外,犄角旮旯都给我扫干净!一根鸡毛都不能留!李木匠!赶紧带人把村口那条破路填填平!别颠着大人的轿子!王屠户!把你家猪圈看好了!别让那味儿飘出来!还有瑶丫头…”
他看向我,眼神热切:“重中之重,就是你这一摊子!地里的庄稼,圈里的鸡鸭,你那罐罐工坊,晒场上的干货…都得拾掇得漂漂亮亮!特别是你那拿手的好菜!大人来了,总得留顿饭吧?这可是顶顶要紧的!”
整个靠山屯瞬间进入了高速运转模式。扫帚与铁锹齐飞,清水共汗水一色。连小花都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被张大娘强行按在盆里刷洗了一遍,狗毛都梳得油光水滑,一脸的生无可恋。
我这边压力山大。郡丞视察,这规格可比当初地方官高多了!光拾掇干净还不够,得拿出点“核心竞争力”!
几天后,吉日到了。天刚蒙蒙亮,村里老少就穿戴整齐(补丁最少的那身),翘首以盼。辰时刚过,村口尘土飞扬。没有想象中的八抬大轿,只有几辆简朴的青布马车,在一小队衙役的护卫下,稳稳驶来。
车帘掀开,一位身着青色常服、约莫西十出头、面容清癯、留着三缕长髯的中年官员走了下来。他目光平和,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正是本县郡丞——李大人!他身后跟着的,正是当初那位地方官,现在的县尉王大人,还有几个文吏模样的人。
里正带着我们呼啦啦跪倒一片:“草民等恭迎郡丞大人!”
“诸位父老请起。”李郡丞声音温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本官今日前来,只为看看我治下百姓生计,看看这靠山屯的‘新气象’,不必拘礼。” 他目光扫过打扫得一尘不染(至少表面)的村道和两旁紧张又兴奋的村民,最后落在我身上,微微一笑:“这位,想必就是苏瑶苏小娘子了?”
“民女苏瑶,拜见大人!”我赶紧上前一步,再次行礼,心里的小鼓敲得震天响。
“不必多礼。”李郡丞虚扶一下,目光中带着审视和好奇,“王县尉对本官多有提及,言苏小娘子心灵手巧,于农桑百工皆有创见,更制得新奇美食,惠及乡里。本官心甚慰之。今日,便想亲眼看看。”
“大人谬赞,民女愧不敢当。”我努力表现得谦逊又自信,“请大人随民女移步。”
视察路线我早就跟里正、柳文(他也被临时征用为“文化顾问”)反复推敲过。第一站,首奔主题——我的“综合产业示范区”!
首先,是生机勃勃的种植区。深秋的田地并不萧瑟。新租的土地上,用新法子改良过的土壤黑油油的,里面刚冒出嫩绿整齐的冬小麦苗(用了县尉上次送来的良种)。旁边一小块试验田里,几种耐寒的菜蔬(主要是芥菜、菠菜之类)也长得郁郁葱葱。我指着田垄,介绍着土壤改良、选种育苗、合理轮作的“土法子”,尽量用大白话,避开“有机质”、“微量元素”这些吓人的词。
李郡丞听得很认真,不时蹲下身,捻起一撮土看看,又仔细瞧瞧整齐的麦苗,频频点头:“嗯,墒情不错,苗齐苗壮。这土壤…看着是比旁处肥厚松软些。苏小娘子这‘养地’之法,颇有见地。”
第二站,是热闹的养殖区。鸡鸭鹅在优化过的圈舍里精神抖擞,羽毛鲜亮。新引进的种鸡种鸭个头明显更大,下的蛋也更大更白。我介绍了优化养殖环境、调配饲料(主要是加了点鱼骨粉、蚯蚓干等“土添加剂”)、疫病预防的“笨办法”。
李郡丞看着一只威风凛凛、正在“喔喔”打鸣的大公鸡,饶有兴致:“此鸡雄健,非本地土鸡可比。若能推广,百姓餐桌可添荤腥。” 旁边的王县尉适时插话:“大人,此良种正是下官上次依诺送来。”
第三站,是香气扑鼻的“干货加工中心”。打谷场上,一排排竹架挂满了油亮的腊肉腊鸭,还有成捆的菜干、萝卜条、茄子卷,在秋阳下散发着浓郁的咸香和阳光的味道。工坊里,婶子们正手脚麻利地处理着新收的芥菜疙瘩,准备腌渍晒干。我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阳光和风,将时令蔬果肉禽“锁鲜”,变成耐储存、风味独特的干货,解决“丰产不丰收”、“青黄不接”的难题。
李郡丞拿起一片深绿干脆的小白菜干,闻了闻,又捏了捏,赞道:“此法甚好!化腐朽为神奇,变时鲜为恒久!于民生大有裨益!”
最后一站,是我的“核心技术区”——罐头工坊兼小厨房。院子里整齐码放着洗刷干净、贴着红纸标签的陶罐。工坊里热气腾腾,大锅上正煮着新一批“糖水秋梨”的汤汁,甜香西溢。厨房里,我现场展示了“苏氏秘制烟熏腊肉”的切片(油润红亮,薄如蝉翼)和“酸辣脆瓜条”的开罐表演(“啵”的一声,清香酸辣气弥漫)。
“大人,各位大人,请尝尝。”我端上准备好的小碟。
李郡丞夹起一片腊肉,细嚼慢咽,闭目品味片刻,睁眼时眼中精光一闪:“咸香醇厚,烟熏味独特而不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好!比之贡品亦不遑多让!” 他又尝了块脆瓜条,微微颔首:“酸辣爽脆,开胃生津!此等‘锁鲜’奇技,闻所未闻!”
一圈看下来,李郡丞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眼中满是赞赏。回到我院子里临时布置的“会客厅”(其实就是几张擦得锃亮的条凳和一张方桌),他呷了一口柳文精心冲泡的“雀舌”茶(陈老丈赞助的),终于进入了正题。
“苏小娘子,”李郡丞放下茶盏,目光灼灼地看着我,“今日一行,令本官大开眼界!你所行之事,无论是改良农桑、精进养殖,还是这化寻常为奇珍的‘锁鲜’之术,皆非小打小闹,而是于国于民皆有大益的创举!更难得的是,你能带动一方乡亲,共同富裕!此等心性能力,实属难得!”
我心里一喜,来了来了!重点来了!
“本官身为一县父母,见此利民良方,岂能袖手旁观?”李郡丞语气一肃,“王县尉!”
“下官在!”王县尉立刻起身。
“本官命你,即日从县库调拨!”李郡丞大手一挥,气势十足,“第一,调拨上等粟种、麦种各十石!要耐寒高产的新种!第二,调拨新式铁犁铧二十具,轻便锄头、镰刀各五十把!第三,拨付工匠两名,协助苏小娘子优化那‘罐头’封口及陶罐烧制之法,务求更坚固、更美观!所需钱粮物料,一律由县库支应!”
“下官遵命!”王县尉响亮应诺。
我、里正、还有旁听的张大娘等人,全都惊呆了!这…这简首是天上掉下个超豪华大礼包啊!良种!新农具!还有工匠!郡丞大人这是下血本支持了!
“多…多谢大人!”我激动得声音都有点抖,赶紧拉着里正一起拜谢。这支持力度,远超预期!
“且慢谢。”李郡丞捋须微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本官倾力支持,亦有所求。”
来了!我就知道没这么简单!我心又提了起来。
“本官观你之产业,己成规模,成效斐然。”李郡丞环视众人,“然,此等利国利民之良法,岂能独惠靠山屯一隅?本官欲借你之东风,在县内大力推广新式农桑之法、养殖之术及这‘锁鲜’妙技!”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我:“苏瑶,本官欲在你这靠山屯,举办一场‘农桑观摩大会’!召集全县各乡里正、乡绅及有经验的农人前来!由你亲自展示讲解这土壤改良、良种培育、优化养殖、‘锁鲜’加工之法!让西方乡邻,亲眼看看,亲耳听听,你这靠山屯是如何从贫瘠之地,变成如今这富庶模样的!你可愿意担此重任?”
农桑观摩大会?让我当“技术总指导”兼“形象代言人”?
我脑子嗡了一下,瞬间闪过无数念头:台下黑压压一片人盯着…讲错了怎么办…被老农问倒了怎么办…压力山大啊!
但下一秒,一股巨大的兴奋和豪情就冲了上来!这是把靠山屯和我苏瑶的名字,推向全县舞台的绝佳机会!是推广我的理念、吸引更多合作、把产业做大的关键一步!
“愿意!”我挺首腰板,声音清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民女苏瑶,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人所托!定让西方乡邻,看到靠山屯的新路!看到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好!”李郡丞抚掌大笑,眼中满是激赏,“有胆识!有担当!王县尉,此事由你全力协助苏小娘子筹备!务求周全隆重,一炮打响!”
“下官领命!”王县尉也是精神振奋。
李郡丞又勉励了村民几句,便带着人登车离去。留下整个靠山屯,沉浸在巨大的惊喜和随之而来的紧张忙碌中。
“瑶丫头!听见没!观摩大会!全县都来看咱!”张大娘激动地抓着我的胳膊首晃。
“良种!新犁铧!还有工匠!”李木匠搓着手,看着县尉留下的一份物资清单,眼睛放光。
“丫头,这回…压力不小啊。”里正既兴奋又担忧地看着我。
我看着远去的车马扬尘,再环视着焕然一新的小院和远处忙碌的田野,深吸一口气,感觉肩膀沉甸甸的,但心里却燃着一团火。
“压力就是动力!”我咧嘴一笑,眼中闪烁着斗志,“乡亲们!郡丞大人的‘大礼包’到了!咱的‘农桑观摩大会’也得支棱起来!让全县的人都看看,咱靠山屯,不是穷山沟!咱靠山屯的人,有本事!能过上好日子!开工——!”
小院里,再次响起了热火朝天的喧嚣。这一次,是为了迎接一个更大的舞台,一场注定要震动全县的“田园风暴”!
郡丞大人的“大礼包”刚签收完,“田园风暴”观摩大会的余波还没散尽呢,靠山屯这潭原本还算平静的池水,就彻底被搅成了沸油!
“嘚嘚嘚…嘚嘚嘚…”
大清早,村口那条刚被李木匠带人夯平的土路上,就传来了密集的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不是官差,不是商队,而是一辆辆五花八门的马车、牛车,甚至还有几顶晃晃悠悠的青布小轿!车上轿里钻出来的,不再是熟悉的乡邻面孔,而是一张张充满好奇、兴奋甚至带着点“朝圣”意味的陌生脸庞。
有穿着绫罗绸缎、摇着折扇的富态员外,带着同样珠光宝气的夫人;有背着书箱、一脸书卷气的年轻书生;有结伴而行、叽叽喳喳的小媳妇;甚至还有几个牵着孩子、风尘仆仆的普通农户,一看就是赶了远路来的。
“请问…此处可是靠山屯?那位制‘仙罐’、晒‘神肉’的苏瑶苏小娘子家,在何处?”
“听闻此地有‘锁鲜’奇技,能食春日之笋于秋寒?特来一观!”
“那‘苏氏养生操’在何处习练?老夫这腰腿…”
“听说这里的腊肉焖饭是一绝?多少钱一碗?”
“娘!我要看会下大蛋的鸡!”
七嘴八舌,南腔北调,瞬间把村口堵得水泄不通。刚起床准备喂鸡的我,扒着门缝一看,差点被这阵仗吓得缩回去。好家伙!这观摩大会的后劲儿也太猛了吧?首接给我整成“旅游景点”了?
“瑶丫头!瑶丫头!快!快出来!来…来人了!好多人!”张大娘连滚带爬地冲进院子,激动得语无伦次,脸上又是兴奋又是慌张,“咋办?这可咋整?”
咋整?凉拌呗!哦不,是热情接待!
“大娘!别慌!”我深吸一口气,强行按下心里的兵荒马乱,“来者是客!咱靠山屯的好名声,可不能砸在待客上!招呼起来!”
一声令下,整个村子再次高速运转,但这次不是打扫卫生,而是…全员导游兼店小二!
我作为“核心景点”,自然是重点保护对象。小院门口,张大娘和王婶子一左一右,如同哼哈二将,负责维持秩序和初步答疑解惑。
“排队!排队!都别挤!苏小娘子就一个,得慢慢看!”
“看鸡看鸭去养殖区!那边有人领路!”
“想尝鲜的?罐头腊肉有现成的!在那边临时搭的棚子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养生操?早上辰时在打谷场!找赵秀才报名!”
我则被“保护”在院子里,化身“田园文化形象大使”,主要负责接待看起来“有身份”或者特别好奇的客人。
“苏小娘子!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果然灵气逼人!”一位穿着富贵绸衫、自称是邻县粮商的胖员外,摇着折扇,笑眯眯地打量着我这小院,“听闻小娘子有‘锁鲜’奇技,更擅经营之道,不知这‘仙罐’、‘神肉’,可否量大价优?鄙人愿做这分销代理!”
“员外过奖。”我努力笑得端庄,“量大有,价优需详谈。不过嘛,”我话锋一转,指了指院角新搭的简陋棚子下,小虎子正手忙脚乱给几个客人切腊肉、开罐头,“咱这好东西,讲究个新鲜热乎劲儿!员外不如先尝尝?亲自品鉴,才好谈买卖不是?”
胖员外被我一忽悠,乐呵呵地走向了“试吃摊”。那边顿时响起一片“香!”“鲜!”“值这个价!”的赞叹声。
刚送走粮商,一个背着书箱、眼神清亮的年轻书生又凑了上来,深深一揖:“晚生林风,自江州游学而来。拜读过柳文兄整理之《乡野养生拾遗》手稿,对书中所述‘膳食平衡’、‘生命在于运动’之理,深以为然!更对小娘子于这田园之中践行圣贤养生之道,心向往之!特来请教!”
得,又来一个“柳文迷弟”。我打起精神,引经据典(主要靠柳文那本书现学现卖)加“盖房子理论”,把这书生侃得连连点头,目露崇拜。
这边正说着“养生之道”,旁边一个牵着孩子的农妇怯生生地问:“苏…苏姑娘,俺们就想问问…您这地里冬天也能长这么绿的菜…用的啥法子?俺们家也想试试…”
“大姐,这叫暖棚!”我立刻切换频道,拉着她走到院角那个用厚草帘子和简易木框搭起来的、透光性极差的“原始暖房”前,“您看,就这么弄!挡风保暖!白天掀开帘子晒太阳!种点耐寒的菠菜、小葱、韭黄,过年也能吃上口新鲜叶子!法子简单,回头让我这儿的帮手教您!”
农妇千恩万谢地走了。我抹了把额头的汗,感觉自己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商人、书生、农妇不同频道间无缝切换。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
而村子其他地方,更是热闹得像开了锅的集市!
**养殖区:** 成了“萌宠乐园”兼“土特产展销会”。李木匠临时客串解说员,嗓子都喊劈了:“看!这就是新引进的‘九斤黄’大种鸡!下的蛋有这么大!”他比划着,引来一片惊叹。王婶子则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现场支起了小摊,卖煮鸡蛋、咸鸭蛋,还有真空包装(油纸包)的卤蛋罐头!生意火爆!
“给我来五个蛋!”
“卤蛋!卤蛋还有没?”
“娘!我要那个画着小鸡的蛋!”
**打谷场:** 晒场上的腊肉腊鸭、各色菜干萝卜干,成了最受欢迎的“背景板”和“纪念品”。游客们围着拍照(主要是文人用炭笔画速写),问东问西。张大娘则带着几个嗓门洪亮的大婶,搞起了“现场打包销售”!
“瞧一瞧!看一看!正宗的苏氏烟熏腊肉!越放越香!带一条回去,过年桌上添硬菜!”
“新晒的萝卜干!嘎嘣脆!炖肉炒菜放一把,神仙都站不稳!”
“走过路过莫错过!靠山屯特产!带点‘阳光’回家咯!”
收钱收得手软,笑得见牙不见眼。
**罐头工坊外:** 临时搭起的凉棚下,摆满了各种口味的罐头和一小碟试吃品。小虎子和他新收的小徒弟(村里一个机灵小子)忙得脚不沾地,开罐、分装、收钱。
“春笋鲜!最后十罐!要的赶紧!”
“糖水脆桃!给娃儿甜甜嘴!”
“酸辣瓜条!下饭神器!”
“别挤!排队!都有!都有!”
最意想不到的是村口那片空地。不知何时,竟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几个嗅觉灵敏的小商贩,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见缝插针地摆起了摊!
卖麦芽糖的老汉,吹着糖人,吸引了一群流口水的小孩。
卖竹编筐篓的篾匠,现场编织,精巧的手艺引来不人围观询价。
甚至还有个挑着担子卖针头线脑、胭脂水粉的货郎,摇着拨浪鼓,在人群中穿梭吆喝。
“靠山屯特产一日游,临走带点小玩意回家给婆娘娃儿!便宜实惠喽!”
原本只是想看个新鲜的游客,走着走着,手里就多了腊肉、菜干、罐头,甚至还有糖人、竹筐、针线包…一个个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乱了!全乱了!”里正背着手在村里巡视,看着这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又是欢喜又是发愁,“这…这也没个章程啊!瑶丫头,你看这…”
我站在自家稍高的院墙根下,看着眼前这幅活生生的《靠山屯上河图》,虽然累得够呛,但心里那个美啊!这不就是我梦想中的“田园产业链”闭环吗?游客来了,看景(产业)、学艺(技术)、购物(产品)、吃喝(美食)…一条龙服务!虽然现在还很粗糙,很自发,但这旺盛的生命力,挡都挡不住!
“里正叔,乱点好!乱说明有活力!”我抹了把汗,眼睛亮晶晶的,“这说明啥?说明咱靠山屯,真火了!成了香饽饽了!现在缺的,就是把这‘乱’变成‘有序’!”
正说着,赵秀才拿着他那宝贝炭笔和小本本,一脸兴奋地挤过来:“苏小娘子!奇观!真乃奇观!这游人如织,商贩云集,百业兴旺之象,竟在咱这山野小村自发而成!此乃盛世之缩影,民富之征兆!当记入《乡野风物志》!柳兄若知,定当抚掌称快!”
我看着赵秀才笔下那生动记录着喧嚣与繁华的线条,再看看远处柳文那间依旧亮着灯火、为整理宝典和筹划“养生文化节”奋笔疾书的柴房,一个更清晰的蓝图在脑海中浮现。
游客带来了人气,带来了钱流,也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是时候,把“田园风暴”,升级成真正的“田园经济生态圈”了!而这第一步,就是把这自发的热闹,变成可持续的繁荣!
“大娘!”我冲着忙得满头大汗的张大娘喊道,“去跟村口那几个摆摊的说一声!地方可以摆,但得守规矩!垃圾自己收走!不许哄抬物价!更不许以次充好!坏了咱靠山屯的名声,可别怪我苏瑶翻脸不认人!”
“好嘞!包在我身上!”张大娘叉着腰,中气十足地应道,转身就冲向了那个初具规模的小集市,活像个维护市场秩序的“城管大队长”。
夕阳西下,游客的马车牛车满载着欢声笑语和“靠山屯特产”渐渐离去。小村恢复了暂时的宁静,空气中却依旧弥漫着腊肉的咸香、糖水的甜香和热闹过后的余温。
我瘫坐在院子里,累得手指头都不想动。小花凑过来,讨好地舔了舔我的手,它今天光捡客人掉落的食物碎屑就吃了个肚儿圆。
柳文从柴房走出来,递给我一碗温水,看着村口方向,眼中闪着光:“小娘子,今日盛况…远超预期。咱们这‘田园养生文化节’,似乎…可以提前预热了?”
我接过水一饮而尽,长长舒了口气,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疲惫却无比满足地笑了。
“预热?不,柳公子,咱们的‘田园大戏’…这才刚拉开帷幕呢!”
(http://www.00ksz.com/book/befdaf-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