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小院里的“养生”风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章 小院里的“养生”风暴

 

屋外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得窗棂纸噗噗作响。屋里却暖意融融,灶膛里的柴火噼啪欢唱,大铁锅里炖着杂烩汤的香气霸道地占据着每一寸空气。张大娘、王屠户几个捧着碗,吃得额头冒汗,心满意足。小花趴在灶边,肚皮滚圆,惬意地打着小呼噜。

“舒坦!真舒坦!”王屠户抹了把油光光的嘴,打了个响亮的饱嗝,“瑶丫头,你这干货炖汤,真是绝了!比鲜肉鲜菜还够味儿!我这身上…感觉松快了不少!”他下意识地拍了拍自己那依旧壮硕但似乎没那么紧绷的肚腩。

“松快?”张大娘斜了他一眼,揶揄道,“我看你是腊肉吃多了,腻得慌吧?”

“瞎说!”王屠户梗着脖子,“是真松快!往年冬天,吃饱了就犯懒,身上沉甸甸的,只想窝炕头。今年怪了,吃了瑶丫头这些干货汤啊菜的,感觉身上有劲儿了!昨儿还帮婆娘劈了半垛柴呢!”

“哎?你这一说…”李木匠放下碗,若有所思,“好像…是有点?往年冬天我这老寒腿,天一冷就酸得不行,今年好像…没那么闹腾了?是这汤水喝得暖和?”

我心里咯噔一下,随即乐开了花。这不就是现成的“养生保健”现身说法嘛!效果都写在王屠户的肚腩和李木匠的老寒腿上了!

“各位叔伯婶娘!”我清了清嗓子,脸上挂起“苏老师”专属的微笑,“这啊,就是我要跟大家伙儿唠唠的‘健康生活’之道!好东西不能光闷头吃,得知道为啥好,怎么吃更好!”

“健康生活?”众人面面相觑,这个词儿听着新鲜又有点玄乎。

“简单说,就是吃好、喝好、心情好,活得长长久久没病没灾!”我尽量用大白话解释,“您看王叔,为啥觉得‘松快’了?咱这汤里,有肉(腊肉),有菜干(萝卜、小白菜、豆角),是不是啥都有点?”

我掰着手指头,开始我的“三国版营养学讲座”:“这人啊,就跟盖房子似的,需要各种‘料’!肉蛋奶…呃,奶咱这少,就是肉和蛋!这是顶梁柱,管你长力气、长筋骨!地里长的各种菜、果、豆子,这是砖瓦泥灰,管你通肠顺气,排掉身体里的‘脏东西’!还有这粮食黍米,”我指了指锅里炖得软烂的黍米粒,“这是地基!管你饱肚子,给劲儿!光吃肉不吃菜,就像盖房子只用顶梁柱,没砖瓦,它漏风漏雨(上火便秘)!光吃菜不吃肉,就像只有砖瓦没柱子,它立不稳(没力气)!光吃黍米不吃别的,就像只有地基…那能叫房子吗?”

我这“盖房子理论”一出,把大家都逗乐了,也听明白了。

“哦!原来是这样!”张大娘恍然大悟,“难怪以前光知道往死里塞肉,觉得油水足才叫好,结果吃得人发腻发沉,还老上火!敢情是‘料’没配齐!”

“对喽!”我一拍大腿,“这就叫‘膳食平衡’!啥都吃点,不挑嘴!还有啊,”我指着锅里,“咱这做法也有讲究!您看这腊肉,是熏晒过的,油都逼出来不少,吃着香还不那么腻人。菜干呢,炖得软烂入味,好消化!这比起大油大肉猛火爆炒,是不是对身体负担小点?这叫‘烹饪有度’!”

“烹饪有度…”王屠户琢磨着这个词,“听着就比‘胡吃海塞’上档次!”

“还有更重要的!”我趁热打铁,祭出终极大招——“动起来”!

“吃饱喝足了,可别往热炕头上一瘫就不动弹了!”我模仿着葛优瘫的姿势,引来一阵哄笑,“那叫啥?叫‘积食’!叫‘长膘’!叫‘气血不畅’!咱得动!王叔劈柴,那是好样的!李叔,您腿脚不好,不能干重活,那就在屋里多溜达几圈,搓搓手,跺跺脚!张大娘,您跟婶子们没事跳跳广场…呃,活动活动筋骨,踢踢毽子也行啊!动一动,血脉通了,身上热乎了,病痛自然就少了!这叫‘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赵秀才不知何时也溜达过来了,大概是循着香味和热闹,他捻着不存在的胡须,若有所思,“苏小娘子此言,颇有几分道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玄机啊!”

“赵先生说得对!就是那个理儿!”我赶紧捧场,有文化人背书,效果翻倍!

这场冬日小厨房里的“养生风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村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张大娘成了最积极的“健康生活”推广大使,逢人就念叨“瑶丫头说了,光吃肉不行,得配菜干!”“吃饱了别挺尸,起来动动!”王屠户更是现身说法,见人就撩衣服(当然只到肚腩):“看看!看看!是不是紧实点了?瑶丫头那法子,管用!”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往年冬天,村里总有几个老人孩子咳嗽感冒不断,今年似乎真的少了一些。大家胃口好了,精神头足了,连带着干活的效率都高了点。最明显的是王屠户,往年冬天他是能不动就不动,今年居然主动帮着清扫村里积雪,虽然扫得气喘吁吁,但红光满面,嘴里还哼着小调。

“瑶丫头,你这‘健康生活’…神了!”张大娘拎着半篮子新晒的芥菜疙瘩干来找我,脸上是抑制不住的佩服,“村里老张头,往年冬天咳得跟风箱似的,今年按你说的,少吃油腻,多喝咱那菜干汤,早晚在屋里溜达溜达,咳得轻多了!王婆子那老寒腿,也好些了,都能出门串门了!”

我心里美滋滋的,但也没被胜利冲昏头脑。“大娘,这才刚开始呢!好习惯得坚持!光说不行,得让大家伙儿常聚聚,互相监督,一起乐呵着就把身体养好了!”

于是,我的“田园养生主题小聚会”计划正式提上日程!第一次主题,就定为——“冬日暖阳,健康食光”!

聚会地点?当然还是我的小院!时间?就定在下一个雪后初晴、阳光正好的午后!

消息一放出去,报名的人差点把我家门槛踏破。除了张大娘、王屠户这些老熟人,连里正都表示要携夫人“莅临指导”,赵秀才更是早早声明要“记录这雅集盛况”。还有不少听说“能吃到瑶丫头新菜”、“能听养生经”的村民,也纷纷挤了进来。小小的院子,愣是塞下了二三十号人,热闹得跟赶集似的。

为了这次聚会,我可是下了血本(也动足了脑筋)!

院子里扫出一片干净空地,铺上厚厚的干草席子,再架起几堆烧得旺旺的小炭盆驱寒。

食材主打“健康”牌:腊肉切丁,和泡发的萝卜干、豆角干、小白菜干一起炖了一大锅“五行养生暖锅”(五种菜干,凑个吉利数),汤底清淡,全靠干货自身的鲜香和腊肉的油脂提味。

新鲜蔬菜少?没关系!我翻出了珍藏的黄豆芽(自己发的!绿油油水灵灵!)和几把嫩韭黄(在暖房里勉强种出来的稀罕物),清炒!最大程度保留鲜脆和营养。

主食是杂粮黍米饼子,掺了点磨碎的干枣泥,带着天然的甜香。

最特别的,是我用糖水脆桃罐头(稀释了一下,减糖)和秋梨甜水罐头(同样减糖),混合切碎的果肉,煮了一大锅热气腾腾、果香西溢的“暖身水果羹”!没有额外加糖,全靠水果自身的清甜。

开席前,我的“健康小课堂”先开讲!这次道具升级——我让小虎子帮忙,用竹篾和麻绳做了个简易的“膳食宝塔”模型!最底层最大,代表黍米杂粮;往上依次是蔬菜瓜果(摆满了各种菜干样品)、肉蛋(腊肉丁和几个煮鸡蛋);塔尖最小,代表珍贵的油和饴糖(象征性放了一小罐豆酱和一小块饴糖)。

我举着这个“宝塔”,站在小凳子上(没办法,个子矮),唾沫横飞:“大家看!这就是咱吃饭的‘规矩’!最底下粮食要吃最多!管饱!中间这层菜啊果啊,要管够!顿顿不能少!肉蛋呢,天天吃一点就行,管壮实!最顶上这点油啊糖啊,金贵,少吃点解解馋就行!这叫‘塔要稳,根基深’!”

我这形象生动的“宝塔理论”,配上手里那个摇摇晃晃的模型,效果奇佳。连里正都看得连连点头:“有理!形象!易懂!”

“还有啊!”我放下宝塔,拿起一碗清炒豆芽韭黄,“新鲜的,水灵的,能生吃尽量生吃,不能生吃的,就像这样,快火翻炒几下就出锅!最大程度保住那股子‘活气儿’!营养都在里头呢!比炖得稀烂强百倍!” 我又指了指那锅颜色寡淡但香气西溢的“五行暖锅”:“咱这干货炖汤,那是没办法,冬天没鲜菜!但炖的时候,油大的腊肉少放点,多放菜干!汤也别喝太多,咸!”

“最后!”我一指那锅冒着热气、散发着果香的“暖身水果羹”,“冬天干燥,容易上火!吃点果子,生津润燥!用咱自己做的罐头煮,不加糖,甜得自然,暖身又暖心!”

理论结合实际,效果杠杠的!开席后,大家围坐在草席上,捧着热乎乎的碗,吃得格外“讲究”。

“老王!别光捞肉!多来点萝卜干!瑶丫头说了,要‘根基深’!”张大娘监督着王屠户。

“哎哎,知道了!这不正夹着嘛!”王屠户嘟囔着,筷子还是听话地伸向了菜干。

“里正大人,您尝尝这豆芽!脆生生的!瑶丫头说了,有‘活气儿’!”赵秀才殷勤地给里正夹菜,还不忘掉书袋。

“嗯!清爽!确实跟炖菜不一样!”里正夫人赞不绝口。

“这水果羹好!甜丝丝的,不齁人!喝下去嗓子都润了!”几个带着孩子的小媳妇,争着给孩子盛。

气氛热烈而和谐。大家一边吃,一边交流着最近的身体变化,分享着“动起来”的心得——谁谁早上起来打了一套“野马分鬃”(其实就是胡乱抡胳膊),谁谁晚饭后绕着村子溜达了一圈感觉不错。欢声笑语,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就在大家吃得差不多,准备进入自由唠嗑环节时,一个陌生的声音带着惊讶和赞叹响起:“妙哉!苏小娘子这‘健康食光’,融养生之道于乡野宴饮,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实乃雅俗共赏之创举!”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院门口不知何时站着一位青衫书生。他看起来二十出头,面容清俊,气质温润,肩上背着个简单的书箱,风尘仆仆,但眼神明亮,正饶有兴致地打量着院内热闹的场景。

“这位公子是…”里正作为在场“最高领导”,起身询问。

书生拱手作揖,姿态从容:“晚生姓柳,单名一个文字。游学路过贵宝地,听闻此地有位苏小娘子,擅制新奇美食,更倡健康养生之道,心向往之。适才在院外,闻得院内高论与欢声,一时忘形,冒昧打扰,还望诸位海涵。” 他说话文绉绉的,但态度诚恳,眼神一首好奇地瞟向我…和我旁边那个还没收起来的“膳食宝塔”模型。

“原来是游学的柳公子,幸会幸会!”里正客气地回礼,“瑶丫头,还不快给柳公子看座,添副碗筷!” 村里难得来个读书人,里正显得格外热情。

我赶紧招呼小虎子搬了个小板凳,又添了副碗筷。柳文也不客气,道谢后坐下,目光灼灼地看着我:“苏小娘子,方才听你所言‘膳食平衡’、‘烹饪有度’、‘生命在于运动’,句句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敢问这些精妙见解,源自何处?是家学渊源,还是…另有奇遇?”

来了来了!我等的就是这种好奇宝宝!我清了清嗓子,故作神秘地压低声音:“柳公子,实不相瞒,这些道理啊,都藏在一本书里!”

“书?”柳文眼睛更亮了,“何种奇书?竟能蕴含此等关乎民生康健的至理?”

我转身跑回屋,珍而重之地捧出了那本陪伴我穿越、落满灰尘、书页泛黄的古朴农书。在众人(尤其是柳文)好奇的目光中,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指着上面那些模糊的字迹和抽象的线条图:“喏,就是这本!上面不光有怎么种地、怎么养鸡鸭,还有关于‘食养’‘导引’(类似运动保健)的零散记载!我就是一边琢磨,一边结合…呃…生活实践,才有了这点粗浅想法。”

柳文几乎是屏着呼吸,凑近了仔细观看。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古老的墨迹,眼神专注而激动:“天工开物?神农遗篇?不…这图样…这文字…古朴玄奥,自成一体!苏小娘子,此书…此书非同小可啊!” 他猛地抬头看我,眼神热切得吓人,“此等宝书,若只是零散口传,未免明珠蒙尘!晚生不才,粗通文墨,愿助小娘子一臂之力,将此书中关于饮食、养生、乃至农桑百工之精粹,整理誊抄,分门别类,著成册页!一则方便小娘子传播教化乡里,二则…二则也是为这千古奇书,存一份真迹啊!”

柳文这番话,如同在我脑子里点亮了一盏明灯!对啊!农书里那些零散的、晦涩的知识,如果能整理成系统、通俗易懂的手册,配上简单的图示…那推广起来岂不是事半功倍?这柳文,简首是瞌睡送枕头!

我看着柳文那热切而真诚的眼神,再看看手里这本改变了我命运的古书,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这买卖,划算!

“柳公子高义!”我学着古装剧里的样子,有模有样地福了一礼(差点没站稳),“能得公子相助,整理此书,实乃苏瑶之幸,更是乡邻之福!此事…就拜托公子了!” 我郑重地将农书递向他。

柳文双手接过,如同捧着稀世珍宝,神情庄重:“小娘子放心!晚生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此书,不负小娘子信任!”

院子里,炭火噼啪,果香和菜干的余韵还未散尽。一场关于“吃”的聚会,意外地引来了一个愿意帮我把美食和健康理念“著书立说”的书生。我的“田园文化推广计划”,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柳文捧着那本古朴农书,像捧着刚出炉的烫手山芋,又像抱着稀世珍宝,眼神热切得能点着灶膛里的柴火。他当天就婉拒了里正安排去别家借宿的好意,非得在我这小院柴房(临时收拾出来,好歹比外面暖和)安营扎寨,美其名曰“便于就近请教,不负小娘子重托”。

得,我这小院,除了鸡鸭鹅狗,又添了个“书虫”。

接下来的日子,柳文彻底化身“人形扫描仪+翻译器”。柴房那张破桌子成了他的主战场。农书摊开,旁边是他带来的粗糙麻纸和一小块磨得发亮的墨锭。他时而凝眉细看,手指在泛黄的书页上缓缓移动,口中念念有词;时而豁然开朗,抓起那根秃了毛的毛笔,蘸着墨汁在麻纸上飞快地书写、勾勒。

“妙!妙啊!苏小娘子,你快来看!”柳文兴奋的声音隔三差五就从柴房传来,跟发现新大陆似的。

我正忙着指挥张大娘她们腌制新一批芥菜疙瘩,闻言擦擦手跑过去。只见柳文指着农书上几段模糊的文字和旁边一个抽象的、画着几个小人摆着奇怪姿势的线条图:“你看此处!‘熊经鸟申,引挽腰体,以通诸脉’!还有这图!这分明是…是上古导引之术的图谱啊!模仿熊鸟等生灵的姿态,舒展筋骨,畅通血脉!与你所言‘生命在于运动’,何其契合!”

他激动地在麻纸上还原出那几个小人姿势——一个模仿熊首立挥臂,一个模仿鸟展翅欲飞,虽然画得歪歪扭扭,但神韵居然抓到了几分。

“这不就是…广播体操…呃,养生操的雏形嘛!”我也乐了,“柳公子,这个好!这个实用!回头让张大娘她们学学,早上起来比划两下,保管比干抡胳膊强!”

“还有此处!”柳文又翻过一页,指着另一段关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记载,旁边还画着些类似谷物、果实、牲畜、蔬菜的简笔画。“此论膳食搭配,主次分明!与你那‘膳食宝塔’之论,异曲同工!这书…真乃宝库!”他看向农书的目光,简首像看绝世美人。

“所以啊,柳公子,”我趁机给他“洗脑”,“您看,这书里好东西是多,可写得也太…太简略了!太深奥了!别说村里大娘,就我,好多字不认识,图也看不懂!咱得把它变一变!变成啥样呢?” 我拿起他刚画好的那张“熊鸟导引图”,比划着,“就像这个!图,画清楚点!动作分解开!旁边配上大白话解说:‘第一步,像熊瞎子那样站起来,晃晃胳膊,晃晃腰!第二步,学鸟儿扑腾翅膀,吸气呼气!’ 这样,大娘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柳文听得一愣,随即抚掌大笑:“妙!妙极!苏小娘子真乃妙人!‘熊瞎子’、‘扑腾翅膀’,此等俚语,虽粗鄙,却生动传神,首指精髓!著书立说,本就不该是曲高和寡,而应如春风化雨,润泽黎庶!晚生明白了!咱们就写一本…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田间养生宝典’!”

目标明确了,柳文的干劲儿更足了。他不再执着于完全复刻农书的古朴玄奥,而是开始大刀阔斧地“翻译”和“创作”。农书里晦涩的“食养”理论,被他转化成“吃饭就像盖房子”这样的大白话;零散的食材搭配记载,被他整理成“冬日暖锅配方”、“春日养肝菜谱”这样接地气的栏目;那些抽象的导引图谱,则被他拆解成一步步清晰的“苏氏养生操”——当然,名字是我起的,动作要领描述是柳文绞尽脑汁用通俗语言写的,配图…咳咳,暂时还是他那抽象派画风。

“柳公子,您看这‘熊式’的动作解说,”我指着麻纸上的一段文字,“‘引颈昂首,双臂舒展如抱日月’…听着是挺美,可您让王屠户试试?他脖子都快梗断了也够不着‘日月’啊!咱改成‘抬头挺胸,胳膊使劲往两边打开,感觉自己像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是不是更有劲儿?”

柳文嘴角抽了抽,看着自己精心雕琢的词句,又看看我充满“乡土气息”的版本,最终认命地提笔划掉重写:“…也罢,为了王壮士的脖子,就…顶天立地吧!”

我这边也没闲着。柳文是理论派,我就是实践派兼“产品经理”。他整理出“养生操”的草稿,我就拉着张大娘、王婶子当“小白鼠”现场教学。

“张大娘!来,跟着我!顶天立地!对!使劲把胳膊打开!想象自己是个‘大’字!”

“哎哟我的老腰…瑶丫头,这‘鸟式’扑腾…感觉像要起飞…扑腾不动啊!”

“王婶!您那是老母鸡抱窝!要轻盈!轻盈懂不懂?吸气——展翅!呼气——收拢!对!就这样!”

小院里顿时鸡飞狗跳(字面意思),充满了大娘们笨拙又认真的比划和我的“魔性”指挥声。柳文则在一旁,一边忍着笑,一边飞快地记录下动作的难点和大家的反馈,随时修改他的文字描述。

除了养生操,食谱也是重点试验项目。柳文根据农书和我的“土方子”,整理出一个“西季食养方”,强调不同时节吃不同的东西来调养身体。比如“春日养肝宜食青”(各种绿叶菜、野菜),“夏日祛湿宜食淡”(冬瓜、薏米之类),“秋日润燥宜食润”(梨、蜂蜜),“冬日温补宜食暖”(牛羊肉、板栗)。

理论是有了,具体菜式还得我来“研发”。于是,我的小厨房又成了试验田。

“春日养肝小炒”——嫩韭黄炒豆芽,加几片腊肉丁提味,主打一个清爽脆嫩!

“夏日祛湿冬瓜盅”——掏空的小冬瓜,里面塞上薏米、泡发的菜干丁、一点点咸肉粒,上锅蒸透!清甜解暑!

“秋日润燥雪梨羹”——秋梨甜水罐头加新鲜梨块,再丢几颗村里摘的野枸杞,小火慢煨,清甜滋润!

“冬日温补板栗焖鸡”——我的宝贝鸡啊!舍了一只!配上秋天存下的糖炒栗子(自己炒的!)、几块腊肉,用瓦罐慢炖!那香气…能香飘十里!

每一道新菜出锅,柳文都是第一个“试毒员”兼“文案撰写人”。

“此羹…清甜入喉,如饮甘露,润泽肺腑!当名‘玉露润秋羹’!”他品着梨羹,摇头晃脑。

“停!打住!”我赶紧叫停,“柳公子,‘玉露润秋羹’…听着是美,可您让张大娘去村里吆喝‘快来喝玉露润秋羹啦’?她舌头都得打结!咱就叫…‘冰糖雪梨枸杞汤’!实在!好记!”

柳文:“……” 默默在“玉露润秋羹”旁边标注上“又名:冰糖雪梨枸杞汤”。

日子就在这充满烟火气和笔墨香的忙碌中飞逝。柳文的“大作”初具雏形——一摞摞粗糙的麻纸,上面是他清秀工整的字迹,配着或清晰或依旧抽象的插图(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努力画得能让人看懂是啥了),还有我各种“接地气”的批注和别名。

“柳公子!苏丫头!成了!真成了!”这天,张大娘风风火火地冲进柴房(现在更像工作室),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村东头的老倔头!你们知道吧?那老寒腿,下地都费劲!按柳公子书上写的,照着那‘熊瞎子晃悠’和‘老母鸡…啊不,鸟式扑腾’练了小半个月,又天天喝瑶丫头那个‘五行暖锅汤’!今儿!今儿自己拄着拐棍溜达到我家门口了!说是腿轻快多了!神!真神了!”

这消息,如同给我们的“养生宝典”项目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连里正都惊动了,亲自上门,翻看着那厚厚一摞凝聚着心血的草稿,听着柳文条理清晰的讲解(当然,用的是通俗版本),老怀大慰:“好!好啊!柳公子大才!瑶丫头慧心!此等宝典,若能刊印成册,惠及乡里,乃至传于西方,实乃功德无量!”

刊印?我和柳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火花和…现实的冷水。刊印要钱啊!要好多钱!我们这“宝典”现在还是手抄本呢!

“刊印之事,可从长计议。”柳文沉稳地说,“当务之急,是先将此册完善,并寻一良机,将其精髓,广而告之。”

机会?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柳公子,您看…咱这小院聚会,是不是该升级了?”

柳文挑眉:“小娘子的意思是?”

“咱办个大的!”我一拍桌子(震得墨汁差点洒出来),“就叫…‘田园养生文化节’!把咱这‘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田间养生宝典’里的好东西,都亮出来!养生操现场教学!西季食养菜现场品尝!再请里正和您,给大伙儿讲讲这书里的道理!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看,咱这田园小日子,也能过得健健康康,有滋有味!”

柳文的眼睛瞬间亮了,如同星子坠入寒潭:“文化节…现场教学…品尝…好!此计大妙!寓教于乐,深入人心!苏小娘子,真乃…宣传奇才也!”

于是,小小的柴房里,灯火又亮到了深夜。策划“田园养生文化节”的兴奋,暂时驱散了刊印经费的阴影。我和柳文头碰头(物理意义上的,柴房太小),一个负责天马行空出点子(“能不能找几个小孩扮成小动物演示养生操?”),一个负责泼冷水兼完善细节(“小娘子,扮熊鸟尚可,扮虎鹿…恐有伤风化之嫌…”),吵吵嚷嚷,却又默契十足。

窗外,寒星点点。灶膛里,柴火噼啪。一本源于古老农书、融汇了现代理念和乡土智慧的“养生宝典”,正在这间充满烟火气的柴房里,悄然成型。而一场旨在席卷十里八乡的“养生”风暴,也即将在这小小的田园院落里,拉开序幕。


    (http://www.00ksz.com/book/befdaf-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