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海军学院:龙旗之下的新苗与旧浪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4章 海军学院:龙旗之下的新苗与旧浪

 

南京龙江港的旧造船厂内,尘埃被重新唤醒的喧嚣震得簌簌落下。朱漆剥落的牌坊上,“皇家海军学院”六个贴金大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工匠们正踩着脚手架,给飞檐下的斗拱重新描绘海水江崖纹。张璁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看着校场上列队的首批三百名学员,眉头却微微蹙起。

“张大人,水师旧部的人又在外面嚷嚷了。”亲随低声禀报,“说什么‘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如今竟要读书种子去学驾船放炮,成何体统。”

校场东侧,数十名披甲的老水兵正与国子监派来的学监争执。为首的老把总拍着腰间生锈的腰刀:“咱当年跟着刘江大人打倭寇,靠的是血勇!读几本书就能识得风汛?炮管子里能蹦出学问来?”他身后的水兵们轰然应和,矛头首指队列中那些穿着儒衫、面色白净的年轻学员。

张璁深吸一口气。朱厚熜钦定的学员选拔标准,本就触动了旧水师的根基——三分之一从国子监和地方书院遴选,三分之一来自军户子弟中的聪慧者,余下三分之一才是从现役水兵中考核选拔。此刻老把总的话,恰似一根导火索,引燃了新旧军事体系碰撞的火星。

“让他们进来。”张璁整了整玉带,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老把总梗着脖子走进校场,却在看到学员们操练的场景时愣住了。不同于旧水师的散漫,这些年轻人正分成小组,用沙盘推演海图。一个来自苏州的举子正手持圆规,在羊皮地图上测量从广州到吕宋的纬度差,旁边的军户子弟则用算筹计算着潮汐对航速的影响。更远处,几名学员正围着一尊后装炮模型,拆解讲解闭锁装置的原理,口中冒出“膛线缠度”“炮口初速”等让老把总摸不着头脑的词汇。

“老把总,”张璁走到他身边,指着沙盘,“你看这吕宋海峡,若遇东南季风,舰队该从哪个水道切入才能避开暗礁?”

老把总挠了挠头:“咱凭的是经验,看水色,观鸟群……”

“可经验能传几代?”张璁打断他,“陛下要的是一支能纵横西海的水师,不是只认得家门口的渔船队。这些学员,将来要算星辰定航向,要懂几何造巨舰,要能用火药化学配比炮弹。你腰间的刀再快,能劈开大西洋的风浪吗?”

老把总的脸憋得通红,却一时语塞。恰在此时,一阵急促的哨声响起,学员们迅速列队,向观礼台行礼。为首的学员代表,正是从国子监选拔的庶吉士徐海,他朗声道:“学员徐海,率首期生请训!”

张璁看着徐海眼中的光,心中稍定。他转身面向全体学员,声音透过扩音铜筒传遍校场:“尔等记住!今们在此研习的,不仅是炮术航海,更是大明的海疆万里!他日若在海上遇见红毛夷船,你们要让他们知道,龙旗所指,即是王土!”

话音未落,校场西侧的高台上,一面崭新的明黄色龙旗冉冉升起,龙纹在风中猎猎作响。老把总的目光追随着龙旗,握刀的手慢慢松开,喃喃道:“龙旗……倒是比咱当年的军旗威风。”

与此同时,北京工部的火器作坊内,林文俊正对着一堆碎裂的弹片愁眉不展。试造的开花弹在第三次试射中再次炸膛,铁屑嵌进了三丈外的夯土墙里。一位老铜匠用钳子夹起一块扭曲的弹片,摇头道:“林大人,这雷汞引信还是太敏感,炮弹一入膛就炸,怕是没法用啊。”

“再试!”林文俊擦掉脸上的炭灰,指着墙上的《天工开物》火器图,“书上说‘以熟铁为壳,内装火药,引信需缓燃’,我们把雷汞换成慢燃火绳试试。”他想起朱厚熜提及的“开花弹威力远超震天雷”,不由得握紧了拳头,“就算砸了这作坊,也要把它造出来!”

南海之上,李昂的舰队正在西沙永乐环礁搭建固定哨站。水兵们用从大陆运来的石料砌墙,珊瑚礁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一名年轻水兵指着远处海平面:“指挥,您说西班牙人还会来吗?”

李昂望着水天相接处,手按在腰间的后装炮模型上:“会来的。但下次他们来的时候,看到的就不是二十艘福船,而是整个南海舰队。”他想起京中传来的旨意,说皇家海军学院首期生将在半年后派往各舰实习,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到时候,该让那些读书人看看真刀真枪了。”


    (http://www.00ksz.com/book/bebjad-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