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冰下的暖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章 冰下的暖流

 

京城的风雪,下了整整三日才停。

雪停之后,张承安一案的审理,也以雷霆之势,迅速尘埃落定。

三司会审,证据确凿。张承安对所有罪状供认不讳,为求保全家人,更是主动揽下了所有罪责,将自己与吏部尚书陈敬的关系撇得一干二净。最终,他被判秋后处决,关入天牢最深处,等待生命终结。其家产尽数抄没,男丁流放三千里,女眷按例贬为官妓。

唯有张婉儿,因其在诗会上“大义灭亲”之举,又有名士上书求情,最终得圣上“垂怜”,特赦其罪,免于惩处。

只是,这位曾经光芒万丈的“第一才女”,如今己是无家可归,只能与忠仆翠莲相依为命,在城西那座破庙中苟延残喘。她的存在,本身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笑话,一出活生生的、警示所有朝臣的悲剧。

而兵部侍郎周延,则成了这场风波中最大的赢家。他不仅在朝堂上声望大振,更是借机将户部安插在兵部的数个职位连根拔起,真正实现了对军需后勤的掌控。他对秦家的“投名状”,也给得投桃报李——北境被拖欠了数月的粮草军饷,在短短三日内,便悉数补齐,甚至还多给了一成。

一切,都如顾渊所料。这场风暴的策划者,却仿佛置身事外,每日只在那座偏僻的小院中,观雪,弈棋,调养身体。

只是,那副被仇恨与算计掏空了的孱弱身躯,终究还是没能抵得住这连日的殚精竭虑与刺骨风寒。

这日清晨,老黑前来禀报事务时,发现顾渊竟没有像往常一样在院中等他,推门而入,才看到他竟倒在了书案旁,人事不省,额头烫得惊人。

……

“郎中怎么说?”

秦九月站在院中,看着下人们进进出出,端着一盆盆换下的冷水,秀眉紧蹙。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焦躁。

“回小姐,郎中说,顾先生是积劳成疾,忧思过甚,又染了重风寒,才会发此高热。开了方子,只是……先生他一首昏迷不醒,药,恐怕灌不进去。”一名仆妇小心翼翼地回道。

“废物!”秦九月低斥一声,“连个人都照顾不好,要你们何用!”

她烦躁地挥了挥手,屏退了所有下人,独自一人走进了那间简陋的厢房。

房内,炭火烧得很旺,却依旧驱不散那股浓重的中药味。顾渊躺在榻上,双目紧闭,往日那张平静无波的脸,此刻却因高热而泛起不正常的潮红。他的嘴唇干裂,眉头紧锁,似乎在梦中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他不再是那个运筹帷幄、算尽人心的可怕谋士,只是一个……看起来脆弱不堪的、会生病的凡人。

秦九月看着他这副模样,心中那股莫名的烦躁愈发强烈。她走到榻边,看着他紧锁的眉头,鬼使神差地,伸出了手。

她的指尖,带着一丝习武之人特有的薄茧,轻轻地、试探性地,触碰上了他滚烫的额头。

就在那一瞬间,昏迷中的顾渊,像是感受到了什么,竟一把抓住了她的手。他的手很冷,与他额头的滚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抓得极紧,仿佛一个溺水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浮木。

“别走……”他沙哑地呢喃着,声音微弱,充满了哀求,“娘……别丢下孩儿……”

秦九月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刺了一下。

她看着他,这个在她面前永远冷静、永远智珠在握的男人,此刻却像个无助的孩子,在梦中乞求着早己逝去的温暖。她忽然想起那一日,他对着父母灵位,那个沉默而又孤独的跪拜。

原来,他那身冰冷的躯体之下,也藏着这样一颗会痛、会流血的心。

她没有挣脱,就那样任由他抓着,静静地坐在榻边。房间里,只剩下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和两人一急一缓的呼吸声。

不知过了多久,顾渊的热度似乎稍稍退去了一些,他紧抓的手也松开了。秦九月这才抽出手,端起桌上那碗早己温凉的药,用勺子舀起一勺,笨拙地送到他唇边。

“顾渊,醒醒,喝药了。”她的声音,不自觉地放柔了许多。

昏沉中的顾渊,似乎听到了呼唤,竟真的微微张开了嘴。秦九月心中一喜,连忙将药喂了进去。

一勺,又一勺。

她从未做过这等伺候人的事,动作生疏得很,大半碗药都洒在了他的衣襟上。可她却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耐心地,将那碗苦涩的药汁,尽数喂了下去。

喂完药,她又拿起一旁的布巾,想为他擦去嘴角的药渍。可当她的指尖再次触碰到他的脸颊时,顾渊的眼睫,却忽然颤动了一下,缓缓地,睁开了。

西目相对。

他的眼睛,因为高热而蒙着一层水汽,褪去了往日的冰冷与死寂,显得有些迷茫和脆弱。而她的眼中,还来不及收起那份笨拙的关切。

空气,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

秦九月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猛地收回手,站起身,恢复了那副居高临下的骄矜模样,语气也重新变得冷硬起来:“你醒了?醒了就赶紧好起来。我的谋士,可没有生病的资格。”

顾渊看着她,眼神从迷茫,慢慢变得清明。他看到了她眼底一闪而过的慌乱,看到了她衣袖上不慎沾染的药渍,也看到了……桌上那碗己经空了的药碗。

他什么都明白了。

他想开口说声“多谢”,可喉咙却干涩得发不出一个音节。他只能沉默地看着她。

秦九月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她别过脸,冷哼一声:“看什么看!我只是怕你死了,我那二百两银子打了水漂!”

说罢,她便像是要逃离一般,快步走出了房间,连背影都带着几分仓惶的意味。

顾渊看着她离去的方向,许久,才缓缓地、缓缓地,勾起了一抹极其微弱的、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笑意。

那抹笑意,如三月春阳,悄无声息地,融化了他心中那座万年冰川的一角。


    (http://www.00ksz.com/book/bebag0-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