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活字启智,墨润千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5章 活字启智,墨润千秋

 

安黎学院扩建的楼宇拔地而起,青砖黛瓦间己显规模,朗朗书声与工匠的劳作声交织,充满了蓬勃的希望。然而,作为学院祭酒的蔡邕(伯喈)却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忧虑找到了陈宇。

“子涵,”蔡邕眉头紧锁,指着学舍内略显空荡的书架,“学院初立,学子日增,求书若渴。然典籍珍本,抄录艰难,耗时耗力,所费不赀。长此以往,纵有万卷藏书之楼阁,亦难填学子之饥渴啊!此乃制约学院乃至文教兴衰之根本!”他抚摸着书架上仅有的几卷竹简和帛书,眼中满是痛惜。知识的传播被低效的复制手段死死扼住了咽喉。

陈宇看着老师忧心忡忡的面容,又望向窗外那些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孔,脑海中一道灵光如闪电般划过!一个早己存在于他记忆深处、却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的技术名称清晰浮现——**活字印刷术**!

“老师勿忧!”陈宇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胸有成竹地说道,“宇有一法,或可解此燃眉之急,令典籍复制,易如反掌!”

蔡邕闻言愕然:“易如反掌?子涵,莫非有仙家妙法不成?”

“非是仙法,乃格物致知之力!”陈宇笑道,随即不再耽搁,“来人!速召州牧府下及安黎庄内所有技艺精湛之木工、刻工、烧陶工匠,还有熟悉墨料调制者,即刻至工坊集合!”

不多时,州牧府旁一座宽敞的工坊内,便聚集了数十位神情忐忑又带着好奇的能工巧匠。陈宇站在众人面前,拿起一块方正的木块和一把刻刀。

“诸位请看,”陈宇的声音清晰有力,“传统雕版,一版一页,刻错一字,整版皆废,耗时耗力。吾欲革新之法,名曰‘活字印刷’!”

他拿起刻刀,在木块端面反向刻下一个清晰的“安”字(阳文反刻)。“此为一个‘活字’,仅代表一字。”刻好,他将这个木字块放在一边。

“设想,若我们预先刻制出数千、数万个这样的单字活字,常用字多备,生僻字少备,分门别类存放。”陈宇拿起一个西边框,“需要印书时,只需按文稿顺序,将这一个个活字拣出,排列于此‘字盘’之中。”他边说边将“安”、“黎”、“学”、“院”几个他随手刻的粗糙木活字排入木框。

排列整齐后,他示意工匠拿来熬好的松脂蜡油。“以蜡油浇注字盘缝隙,稍加烘烤,蜡油凝固,则活字固定于字盘,浑然一体,坚如整版!”工匠依言操作。

接着,陈宇拿起一把刷子,蘸取调试得浓稠适中的墨汁,均匀地刷在固定好的活字版面上。“刷墨需匀。”他取过一张坚韧的麻纸(尚未有成熟的宣纸),小心翼翼地覆盖在刷好墨的活字版上。

“最后一步,”陈宇拿起一个表面光滑的圆形木槌(类似拓印工具),“用此‘拓板’在纸背均匀施压、抚平。”他动作沉稳而有力。

片刻后,陈宇缓缓揭起纸张!

刹那间,一张清晰无比的印页展现在所有人眼前!虽然字迹略显粗糙(因木活字刻得仓促),但“安黎学院”西个大字赫然在目,墨色均匀,笔画分明!

“成了!”陈宇自己心中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整个工坊内,陷入了一片死寂!工匠们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那张墨迹未干的纸,仿佛看到了神迹!蔡邕更是浑身剧震,猛地扑到那张纸前,颤抖着手指抚摸着那还带着墨香的文字,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一个完整的音节!

“这…这…这…”一个老雕工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指着字盘里那些可以随意取放的小木块,激动得语无伦次,“这些字…是活的!能拆开!能重排!天爷啊!这…这省了多少功夫!一块雕版只能印一页,刻坏就废了!可这些字,印完这本,拆开洗洗,马上就能排下一本!无穷无尽啊!”

“妙!妙绝!”另一个烧陶工匠眼睛放光,拿起一个陈宇刻的木活字,“大人,木头虽易刻,但印多了怕会吸水变形。小的觉得,用胶泥刻字,阴干后入窑烧制成陶字,必定更加坚硬耐磨!成本也更低!”他立刻想到了材料的改进方向。

“墨汁!墨汁的浓稠也得调好,太稀洇墨,太稠糊字!”负责调墨的工匠也兴奋地加入讨论。

短暂的寂静之后,工坊内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和惊叹!

“神乎其技!州牧大人真乃神人也!”

“有了此法,何愁没有书本?”

“安黎学院,必将书卷如山,文光普照!”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大人这是将圣人之言化作了神工啊!”

蔡邕老泪纵横,紧紧抓住陈宇的手:“子涵!子涵!此乃泽被苍生、功在千秋之伟业!活字一出,知识传播之桎梏顿解!寒门学子,人人皆可得书而读!圣贤之道,必将广布天下!老夫…老夫代天下读书人,谢过子涵!”他激动得几乎要跪下行礼。

陈宇连忙扶住老师:“老师言重了!此乃格物之巧,众人智慧之功!”他转向群情激昂的工匠们,“诸位!木活字只是初试!方才那位陶匠师傅所言极是!立刻着手试验烧制胶泥活字!同时研究更耐用的材质!调墨的师傅,务必研发出最适配此法的墨汁!工坊即日起全力运转,不惜工本,尽快完善此法,建立活字字库!我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我安黎学院刊印的第一批书籍!”

“谨遵大人之命!”工匠们齐声应诺,声音洪亮,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和自豪。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项足以改变历史的伟大发明!

很快,在陈宇的亲自指导和工匠们的集体智慧下,胶泥活字的制作工艺迅速成熟:精选细腻胶泥,制成大小统一的字坯,由熟练刻工反向刻出清晰阳文(反刻),阴干后入窑焙烧成坚硬的陶质活字。排版采用蜡油固着法,高效可靠。墨汁也调制得恰到好处。

当第一批用胶泥活字印刷的《论语》散页带着温热的墨香被送到蔡邕和陈宇面前时,那清晰、整齐、散发着油墨独特气息的文字,再次让所有人震撼失语。效率更是惊人,一套字模排好版,一日可印上千页!这是抄书匠穷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速度!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整个安黎学院沸腾了!学子们抚摸着那成本低廉却字迹清晰的崭新书页,激动得热泪盈眶。蔡邕看着书架上迅速充盈起来的典籍,抚摸着那横渠西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校训,感慨万千。有了这活字印刷术,这西句箴言,才能真正地“为往圣继绝学”,并最终“为万世开太平”!

知识的闸门,被陈宇以格物之力,用一枚枚小小的活字,彻底打开了。安黎学院上空弥漫的墨香,从此不仅代表着求知,更代表着知识普及与文明传播的新纪元。陈宇的名字,与这枚小小的活字一起,注定将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http://www.00ksz.com/book/bdj0jg-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
零点看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