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城头,“陈”字大纛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取代了昨日的烽烟。然而,踏入郡守府的陈宇,面对的并非胜利后的安枕,而是一片狼藉与亟待抚平的创伤。
府衙内弥漫着血腥与焦糊的气味。前任郡守及其家眷的尸骸虽己被收敛,但墙壁上喷溅的暗褐色血迹、散落的公文、被砸碎的案几,无不诉说着黄巾破城时的惨烈与暴虐。戏志才迅速带人清理现场,郭嘉则手持酒葫芦,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残存的户籍、粮册与地图,眉头微蹙。
“主公,”田畴(渤海本地吏员,幸存者)悲愤禀报,“杨奉贼兵破城后,郡守满门被害,府库被劫掠一空,各级官吏或死或逃,郡政己瘫痪多日,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陈宇面色凝重,指尖拂过案几上干涸的血迹,沉声道:“传令!”
1. 张榜安民: “即刻以我渤海郡守(暂代)之名,广贴告示!其一,宣告杨奉贼兵己除,渤海重归王化,我军秋毫无犯!其二,开府库…不,开我军中备用粮仓,于城中各处设立粥棚,开仓放粮,接济断炊百姓!其三,严令全军,敢有扰民劫掠者,立斩不赦!”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迅速稳定人心是当务之急。
2. 招贤纳降: “再颁一榜!”陈宇目光扫过肃立的徐晃,“凡原渤海郡属官吏、军中将士,无论此前是否附逆,只要愿洗心革面,效忠朝廷,保境安民,皆可至府衙登记,量才录用!过往一概不究!” 此令一出,不仅安抚了本地人心,更为后续治理储备人才。徐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认同与感激。
3. 急调士子:陈宇提笔疾书,墨迹淋漓:“八百里加急,星夜送往安黎山庄,呈恩师蔡中郎!”信中言明渤海剧变,郡守空缺,百废待兴,“恳请恩师速遣安黎学院精通政务、律法、算学之干练士子十人,火速前来渤海,接掌郡县诸曹,重建秩序!” 安黎学院的士子是他精心培养的嫡系,忠诚可靠,是接管地方行政的最佳人选。
命令如风雷般执行下去。
告示迅速贴满大街小巷,识字者大声诵读,不识字的百姓围在粥棚前,捧着热腾腾的粟米粥,听着军士宣讲,眼中渐渐燃起希望的光芒。张飞亲自带兵巡逻,他那凶神恶煞的面容此刻反而成了秩序的保障,无人敢造次。
招贤纳降的榜文也吸引了不少人。原渤海郡的底层小吏、被裹挟的降兵、甚至一些心怀忠义却被迫屈身事贼的低级军官,纷纷前来投效。戏志才与郭嘉亲自坐镇甄别,徐晃亦在一旁协助,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打消了不少降卒的顾虑。短短数日,便初步搭建起了维持郡务运转的架子,并收编了数百名愿意效力的精壮降卒,补充入辅兵营。
陈宇更是亲自巡视城防,慰问受伤军民,督促修缮被破坏的城墙和屋舍。他脱下锦袍,换上便于行动的劲装,与军民同食一釜粥,其亲民务实之举,迅速赢得了渤海百姓的初步认可。街头巷尾,开始流传“陈使君仁义”的话语。
十日后,当第一批风尘仆仆的安黎学院士子,在学院护卫的护送下抵达渤海城门时,看到的己非一片废墟。粥棚依旧冒着热气,街道虽显破败却己打扫干净,工匠在军士协助下修复着房屋,市集也恢复了零星的交易。城门守军盔甲鲜明,精神抖擞。
为首的士子张谦(蔡邕弟子之一),望着城头飘扬的“陈”字旗,以及井然有序的景象,对身边同伴感慨道:“恩师常言使君有定乱安邦之才,今日一见,果非虚言!十日之间,竟能使破城焕发如此生机!”
陈宇在修缮一新的郡守府接见了这些年轻的学子。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求知与报国的热忱,他郑重嘱托:“渤海乃我军南下之基,亦是万千黎民生息之所。尔等所学,当用于此!务必尽快熟悉郡务,安抚百姓,清点田亩户籍,恢复生产,使民心归附,根基稳固!” 士子们躬身领命,立刻投入到繁杂的重建工作中。
渤海郡,在陈宇雷厉风行的治理与安黎士子的填充下,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土地,开始艰难地焕发生机。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夺取的据点,而正逐渐转化为陈宇势力深入冀州、营救卢植的坚实跳板。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郭嘉放下酒葫芦,将一份密报递给陈宇,低声道:“主公,洛阳线报,十常侍催逼更急,卢公处境……恐愈发艰难。另,甄氏北迁的车队,在中山国境内遭遇小股黄巾袭扰,虽未大损,但行程受阻。”
陈宇的目光投向南方,越过渤海郡的城墙,仿佛穿透重重关山,看到了洛阳阴森的诏狱与恩师憔悴的面容。他握紧了剑柄,指节发白。时间,不多了。
(http://www.00ksz.com/book/bdj0jg-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00ksz.com